一、“十三五”园区发展现状
(一)园区“十三五”期间经济运行情况及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园区着力工业强市,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至2020年,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33.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1%,较2015年同期增长46.94%;规模工业增加值为52.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4%,较2015年同期增长36.83%;实现工业企业税收2.95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317.2%。(图表1-1)1、经济增长较快,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显著。至202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8.27亿元,同比增长12.82%,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33.75亿元,同比增长9.91%,规模工业增加值52.24亿元,同比增长11.64%,上缴税收2.95亿元,同比增长23.69%。园区入驻企业18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9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形成了以中联重科公司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以辣妹子公司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新马制衣公司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业和以亚光科技公司为龙头的船舶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
沅江高新区“十三五”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表(单位:亿元、个、%) |
||||||||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十三五” |
完成度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182 |
200.33 |
249.6 |
257.94 |
228.93 |
258.27 |
380 |
67.97 |
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 |
159.08 |
184.45 |
230.95 |
241.37 |
212.67 |
233.75 |
350 |
66.79 |
增速(%) |
4.44 |
15.95 |
25.21 |
17.5 |
-11.89 |
9.91 |
21 |
47.19 |
规模企业个数 |
54 |
72 |
94 |
109 |
108 |
119 |
150 |
79.33 |
税收(亿元) |
0.93 |
1.21 |
1.98 |
2.03 |
2.16 |
2.96 |
9.88 |
29.96 |
支柱产业特色突出,品牌建设初具成效。至2020年底,四大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53亿元,占园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3.84%。园区坚持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拥有1个国家级品牌、1个地理标志产品和1个中华老字号产品。拥有驰名商标5个,省级“小巨人”企业10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个,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的创新技术示范基地,船舶产业园被评为湖南省级特色产业园区。
产业高新化趋势渐显,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至2020年园区专利申请授权数达110件。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3个,船舶制造产业园创建了全省首家“船舶创客中心”、CCS船舶监测平台;建立了船舶产业信息化平台;与益阳职院、沅江职高共同建立了船舶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平台;构建了金融创新示范园。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服务功能逐渐完善。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50万平方米、公租房3栋540套37000平方米,建成园区企业服务中心16000平方米,建成企业员工食堂7000平米,区内基本形成“四纵七横”的道路骨架网络,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供电供气设施完备,污水处理及工业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
5、产业服务环境日臻完善。园区不断探索和改进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如对入驻湖鲜食品工业园的企业,在用地、规费收取、厂房租赁等方面给予扶持;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定期调度、统筹解决项目建设有关问题。建立园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代办服务,及时回应企业需求和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创新招商模式,委托专业的招商中介公司精准招商,承接好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产业转移,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的外向度。
(二)当前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近年来沅江高新区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增速较快,但园区整体实力仍不强,在全省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中排位靠后。
1、创新要素汇聚能力不足,内生创新乏力。一是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较少。二是研发经费投入较低。2020年,沅江高新区研发经费占园区生产总值的比重7.76%,低于全省高新区平均值(9.09%)。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高端人才匮乏。截止2020年底,仅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低于全省平均值41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16.3%。
2、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有待完善。园区的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条短,集聚效应、关联效应和辐射功能较弱,现有主导产业的企业以加工制造为主,自主创新与销售网络两个核心环节发展滞后,未能在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高端地位。
3、优质营商环境尚未形成,要素供给结构性短缺较突出。专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园区研发创新、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和环保设施等方面存在空白,满足不了企业服务的需求;同时,科教文卫等生活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园区企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二、“十四五”发展趋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推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产业竞争将更加突出体现在科技创新上的竞争。“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这为先进装备制造、船舶制造以及新材料等产业的智能升级提供战略机遇。
2、园区迭代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迭代的换挡期,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赋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迎来了园区4.0时代。沅江高新区有望利用本地原材料优势和中部地区消费大市场优势,利用科技创新赋能,推动产业转型迭代。
3、国家及省、市(县)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调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并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概念,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及省、市(县)针对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4、湖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1)“环长株潭”城市群与长沙都市圈的建设。沅江高新区位于环长株潭城市群的范围内、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的中间节点。(2)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沅江高新区属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中的南洞庭湖部分。洞庭湖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产区和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与长江产业经济带联系的重要节点,促进跨省合作、产业互补、经济互动。
5、区域交通的网络化与快捷便利化。从市域层面来看,沅江市现有各等级公路共2381.366公里,共有航道19条(段)467.5公里;港口年吞吐量100万吨,是湖南四大港口之一;陆路南接长石铁路、长常高速公路,S204省道线纵贯全境,南益高速沅江段通车,形成了立体公路交通网络。
(二)面临挑战
1、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格局正在形成。“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流,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中低端产业,导致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双重挤压。2、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中西部省份竞争日益加剧,湖南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在招商引资、寻求合作方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省内周边园区(长株潭是创新高地,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中,南面益阳高新区成为长益常经济发展走廊的重要节点和益阳对接长沙的“桥头堡”;西侧汉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交通优势,成为常德工业走廊的廊头,并被确立为全省10个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重点工业园区;北侧南县经开区利用杭瑞高速与南益高速带来的机遇,强力发展,对沅江高新区形成同质化冲击。3、高端要素支撑不足。产业园区的发展转向依靠创新集聚实现的高质量发展,而这种转型的实质,就是要依托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或者说依托更多的创新要素。然而,沅江高新区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管理体制等方面仍然未能适应依托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4、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明确提出“三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这都给新时期沅江高新区开发空间扩展、产城融合建设带来较大的挑战。
(三)园区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产业高端化,前沿产业未来产业不断涌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进行转型升级是高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高新区的发展更加注重产业的高端化和原创新兴产业的发展。
2、创新创业生态化,双创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化是高新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原始创新、自主创新是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3、开放合作化,内外协同模式不断健全。遵循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加强区域内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加快产业链条跨区域集聚延伸,提升配套协作能力,实现产业协同、共享发展。
4、产业集群品牌化,产业链闭环化。更加注重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各园区、产业链之间更加注重差异化的协同发展,开展赛道选择,培育形成差异化的产业集群。不断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统筹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闭环园区。
5、产城融合化,高技术社区载体化。当下,高新区将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综合城市功能转型,工业开发区将向城市经济功能区拓展。同时,高新区朝着多功能化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创新城区、高科技社区等不同形式。
三、“十四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国家及湖南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为契机,以培育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集群为重点,做强做大四大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沅江高新区建设成为沅江市域经济增长的极核、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二)发展目标
经济实现新跨越。到2025年,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入园企业达到160家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到2025年,船舶制造业实现产值11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145亿元,湖鲜食品精深加工业80亿元,纺织服装业95亿元。产业科创能力有效提升,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到2025年,建成一批创新载体和科研平台,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达12个,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达到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5亿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50家。园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到2025年,园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土地利用更加集约,以“亩产论英雄”进一步强化,园区单位面积税收产出强度达15万元/亩,土地集约利用指数达90%,用地规模达到10.37平方公里。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产业园区招商引资能力显著增强,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进出口总额达5亿元,招商引资总额达50亿元,基本形成高水平、高质量全面开放新格局。园区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绿色生态发展。到2025年,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成效,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达10%。
沅江高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目标
(单位:亿元、万元/亩、个、%、平方公里)
类别 |
指 标 |
2015 |
2020 |
年均增长率 |
2025 |
2030 |
2035 |
经济
总量 |
技工贸总收入 |
185.13 |
267.6 |
7.65 |
520 |
850 |
1250 |
工业增加值 |
43.68 |
57.85 |
5.78 |
115 |
/ |
/ |
|
入园企业 |
110 |
184 |
10.84 |
250 |
/ |
/ |
|
规模企业 |
54 |
119 |
17.12 |
160 |
/ |
/ |
|
主特 产业 (产 值) |
船舶制造 |
55.58 |
58.92 |
1.17 |
110 |
/ |
/ |
先进装备制造 |
43.29 |
57.57 |
5.87 |
145 |
/ |
/ |
|
湖鲜食品精深加工 |
16.31 |
36.64 |
17.57 |
80 |
/ |
/ |
|
纺织服装 |
31.77 |
63.4 |
14.82 |
95 |
/ |
/ |
|
科技
创新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
18.85 |
39.22 |
15.78 |
65 |
/ |
/ |
高新技术企业 |
/ |
30 |
/ |
50 |
|
/ |
|
研发经费内部支出 |
1.75 |
4.65 |
21.59 |
8.5 |
/ |
/ |
|
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量 |
/ |
13 |
/ |
12 |
/ |
/ |
|
省级及以上产业服务促进机构数 |
/ |
1 |
/ |
3 |
/ |
/ |
|
专利申请授权数 |
47 |
110 |
18.97 |
200 |
/ |
/ |
|
土地
集约 |
用地规模 |
/ |
6.18(主区+发展方向区);4.43(累计已开发面积) |
/ |
10.37 |
13.57 |
17.35 |
土地集约利用指数 |
/ |
87.93 |
/ |
90 |
/ |
/ |
|
单位面积税收产出强度 |
3.88 |
7.4 |
13.78 |
15 |
/ |
/ |
|
开放 合作 |
招商引资总额 |
28.3 |
31.55 |
2.2 |
50 |
/ |
/ |
进出口总额 |
5.03 |
2.38 |
-13.9 |
5 |
/ |
/ |
|
绿色 生态 |
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
1.54 |
6.35 |
/ |
10 |
/ |
/ |
数据来源:四大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一园一策”资料,其余数据均来源于《沅江高新区统计年鉴》
(三)产业定位与发展方向
1、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产业
集聚发展船舶制造业。依托沅江市为湖南省船舶制造业特色县域经济强县的契机,紧抓“环保”、“旅游”、“智能”、“军民融合”等关键词,围绕船舶特色产业,加强船舶产业链的深度与广度,形成覆盖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的产业链上下游全闭环,打造外向港口经济。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实施“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发展。以中联重科为龙头联合本地老牌机械企业形成集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以及节能环保装备于一体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创新发展纺织服装业。将纺织服装业作为园区特色产业,实施“三品”战略。以现有服装产业园为基础,结合沅江“苎麻之乡”的原材料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新材料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高档休闲服装、棉麻辅料供应、麻纺织生产等,形成系列化特色品牌产品,打造集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会展中心五位一体的中部地区知名服装产业城。
提升优化湖鲜食品精深加工业。坚持以“政府扶持、市场导向、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品牌培育”为总体思路,按照“基地+企业+园区+品牌”的发展路径,发挥资源优势,加快食品加工业改造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推动传统食品产业向中高端绿色健康食品、保健食品以及生物科技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集芦笋加工、果蔬加工、水产品加工、稻米加工、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湖鲜食品产业园。
突破高端新兴产业。把握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历史机遇,着力引进新材料企业,大力开发智能化、低碳环保的产品。鼓励支持汽车、军工轻量化材料研发与生产,促进新材料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引导新材料产业向高性能、高质量、高效能以及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建设高标准新材料产业孵化基地,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提质升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发挥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消费、公共服务功能和渗透带动作用,形成经济增长新的引擎,逐步形成高层次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四)园区用地规模与产业空间布局
1、园区用地规模。进一步完善已建设区域,到2025年园区用地规模达10.37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4.19平方公里。
2、产业布局与功能优化。按照创新赋能、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产城融合的原则,科学布局产业,形成“一核、多区、两轴带”的总体格局。
“一核”指综合服务核心区。
“多区”分别指智能制造产业区、纺织服装区、船舶制造区、湖鲜食品精深加工区、新材料产业区、品质生活区。
“两轴带”指益沅大道发展轴和南洞庭大道发展轴,以轴连区,连轴成带,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五)园区发展重点任务
1、不断完善产业支持体系。加大开放创新力度,深化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其一,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紧抓长沙都市圈的区域战略机遇,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开展与长沙的产业对接、协同创新。其二,激发总部经济效应。吸引本地区知名度高,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入驻,加强配套设施和平台的建设。其三,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接军工集团军民融合项目。争取在园区内布局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合作共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探索“军转民”、“民参军”的融合机制。
2、打造产城融合新城区。一是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按照“产业社区”的模式完善园区空间结构与发展环境,健全教育医疗服务功能,强化安置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现有商业网点设施,加快园区文体中心建设等。二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园区光纤宽带网、公共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G网络应用试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园区环境治理、网络安全、交通物流等方面的应用。三是打造绿色生态园区。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加大对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力度,加快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建设平安园区。借鉴参考新加坡安全生产相关经验,成立“安全生产联盟”。按行业特征建立各分支联盟,引进第三方机构“安全管家”委托运营。
3、搭建创新创业新平台。培育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引导园区企业自建研发平台,支持企业建立省级或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强园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园区中小企业提供系列专业性服务,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四、实施“十四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规划引领。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抓好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园中园的发展侧重点,实现差异性错位发展。加强统筹领导。第一,成立园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高新区发展规划、区划调整、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等重大事项。第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第三,推动建设“沅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决策咨询智库”。
(二)强化土地保障。提高园区产业发展的用地保障。创新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差别化地价、弹性年限等创新制度,严把土地供应和产业准入关,构建项目分类评估体系,对入园项目进行综合评估,按类优化资源配置。坚决遏制过剩产能行业用地,引导产能过剩产业和“僵尸企业”用地退出。促进园区土地的合理开发和集约化利用。制订相应的准入门槛,适度提高投资强度,引导产业有序集聚和合理布局,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工业项目采取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大项目优惠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强化土地资源的平面及立面规划使用。
(三)完善金融支撑。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对接各级各类专项资金,积极主动为企业申报各类专项资金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支持园区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务综合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在园区布设营业网点,创新“政银保”信贷模式。鼓励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奖励上市和挂牌的企业,对企业上市和挂牌过程中投入的中介费用予以补贴。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帮助企业或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政策性资金支持。
(四)优化人才结构。市委组织部牵头制定园区人才引进、用工保障等激励制度。允许园区打破人才身份限制,对进入园区从事管理、招商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可实行职员管理。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柔性引进”院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引导院士、博士专家与园区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发挥沅江职业教育的优势,创办1-2所职业高中,鼓励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定向供需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五)创新招商模式。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行业,以强链补链为导向,制定重点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精准招商。探索开展平台招商。加强与外地沅江商会及外省驻湘商协会的联系,搭建外地企业沅江行、经贸座谈会等平台,发布和推介适宜项目。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平台化转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互动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