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4-02-15 11:44 信息来源:市政务公开办 作者:市林业局 浏览量: 【字体:


为了加快推进我市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林业发展的新跨越,根据《湖南省林业局关于做好湖南林业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益阳市林业局工作要求,结合沅江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林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发展建设成就

1.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了以湿地生态修复、长江防护林、森林抚育、生态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为主的生态建设,开展了现代林业生态廊道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全市累计营造林22.5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27.95万亩;完成育苗1.74万亩,产苗1100万株;完成义务植树700多万株;完成20.8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61.2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87.8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4.88%。

2.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十三五”期末,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60亿元,比预期目标值高出10%;建立各类林业产业基地30万亩,木材加工企业51家,森林人家20家,基本形成了以木材加工、森林旅游、林下经济、苗木花卉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从业人员每年递增10%以上。农民林业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比预期目标值高出15%

3.生态红线意识得到加强。“十三五”期间,严格执行林地和湿地两条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分级管理,严控林地非法流转。采取“从严控制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湿地资源违法犯罪”等多种方式强化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效果较为明显;加大非法侵占林地、滥伐和盗伐林木、森林火灾等涉林案件的查处力度,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485余起,侦破涉林刑事案件15起;清退保护区欧美黑杨13.3万亩,清理采伐迹地萌芽条7.82万亩,修复南洞庭湖湿地21.3万亩,有效地保护了森林和湿地资源。

4.林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保障林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管理服务能力,配套建设了9个基层林业管理站、1个水上木材检查站、1个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十三五”期间,森林防火预防与扑救能力显著增强,森林火灾发生率控制在0.9‰以下。全面开展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预报和林业植物检疫执法等工作,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9.86万亩,有效防治面积5.84万亩,无公害防治率达96.24%,测报准确率达96%,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5‰以下,无重大病虫害疫情发生。加强了林业科技推广,先后开展了杨树新无性系优质大径材培育技术示范推广、观赏彩叶树种—金镶玉叶桔繁殖及应用技术推广等项目。

5.国有林场改革成绩巨大。“十三五”期间,龙虎山国有林场改革已取得巨大成绩,实现了“五个到位”。一是林场公益性质明确到位,林场已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二是事业编制落实到位,核定的15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已落实到林场。三是财政预算安排到位,从2017年起,林场年度经费按同类标准纳入预算。四是职工社会保障到位,与编制实名制相关的职工参保、退休等事项均维持现状。五是扶持政策制定到位,各级政府相当重视林场改革,各项政策优先向林场倾斜,水利、民政、交通、建设、电力等部门在制定政策时都能充分考虑林场的实际情况。

(二)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1、高位推动,提高思想认识。“十三五”期间,沅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坚持高位推动,政策激励促动,督导考核驱动,形成了全民动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每年春季,市委、市政府都召开全市春季植树造林工作会议,对全年造林绿化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委托具有甲级资质的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编制了《沅江市现代林业生态廊道体系规划》,将我市全面建成纵横成网、连续完整、景观优美、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2019年底,根据规划制定了《沅江市现代林业生态廊道体系建设2019-2020年实施方案》,通过三年建设,每年植树100万株,将规划建设任务按年度落实到山头地块。

2、创新机制,增强社会活力。创新工作机制,广辟资金渠道,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投资造林绿化。创新造林绿化理念,无偿提供堤、渠、路给个体老板进行一体化绿化,引进绿化公司采取免租金合作共赢的创新模式,给予绿化企业政策优惠,保障绿化企业的投资环境和合法权益,打造创新绿化模式,一体化造林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以沅江市五城同创工作为契机,由市五城同创办统一协调和考核中心城区、单位庭院绿化,将城区造林绿化纳入了五城同创部分。鼓励部门、单位、团体、个人通过自己参与或出资方式认养、认管古树名木、公共绿化林木和林地,认建小树林、小园林和小森林,形成全民参与、社会共建的良好态势。

3、保护优先,严控生态红线。“十三五”期间,全市严格实行林地和湿地管制,推进分级管理,严控林地和湿地非法逆转,全面落实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改革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监测监督工作,推进森林资源监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对新造林加强抚育管理,确保建设质量;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新机制。

4、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了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造林绿化和湿地候鸟保护宣传。利用电视、网络和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在省林业电子政务网、幸福沅江等新媒体报道工作进度,推介先进典型,扩大社会影响。在中心城区主要路口和街道安装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和宣传标语,扩大造林绿化和湿地候鸟保护宣传覆盖面,营造浓厚氛围,提高全民知绿、爱绿、植绿、护绿和自觉保护候鸟等野生动物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全市幼龄林面积占整个林分面积的37.7%,中龄林占58.5%,近成过熟林只占3.8%,且大部分为杨树纯林,树种单一,易引发大面积病虫害,森林抗逆性差。全市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嘴、新湾、三眼塘和南洞庭等乡镇和苇场,差异十分明显。

2.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综合效益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现有的林业产业规模和品质越来越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特别是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呈现出初级产业的典型特征。全市51家林产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不足3万立方米,且以板方材、削片和木片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低,缺乏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十三五”期间,自有林木资源加工利用率不足30%。林业产品单一,极具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和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才刚刚起步,花卉苗木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林业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增长缓慢。为落实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沅江市7家造纸企业全部关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受到严重打击,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生态补偿机制体制有待创新。生态补偿补偿机制缺乏法律的强制性,补偿主客体不确定,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资金到位不及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导致现在的生态补偿不能满足生态保护工作的要求。

4.林业基础发展条件较为落后。森林防火保护体系建设较为滞后,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建设仍然薄弱,防火信息化水平差。林区道路建设、用水安全、供电保障、危旧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亟待完善。林业站和3个独立二级机构建设薄弱,基础设施建落后,合署、租用或借房办公等突出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5.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林业科研、科技推广、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资源监测、信息化等服务手段相对落后,面对林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林业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专业人员结构老化趋势明显,林业技术人员严重断层和长期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四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优化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动力,以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实施重大战略、推进重大工程、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为抓手,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开展国土绿化,强化森林管理,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富民林业、人文林业,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森林和湿地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沅江提供生态支撑,开启全市林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基本原则

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生态优先。以林业生态建设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科技兴林。以现代林业建设理论指导林业发展,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支撑体系,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林业建设科技含量。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林业执法,严格保护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完善林业法制保障体系,林业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林业发展体制、机制,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造林,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三)发展目标

1)林地面积保有量。全市林地保有量为61.36万亩,林地保有量只增不减。

2)森林面积保有量(含非林地中的森林)。全市乔木林地面积22.41万亩。

3)加强对平原湖区垸内、丘岗范围内的树种营造和生态修复,确保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33﹪。

4)森林蓄积保有量。2025年,全市森林蓄积保有量约为178万立方米。

5)公益林(地)面积保有量。加强对大堤沿线防浪林、龙虎山森林公园内乔木林地的管护和公益林申报。2025年,全市公益林(地)面积保有量达到2万亩。

6)商品林(地)面积保有量。2025年,全市商品林(地)面积保有量比202020.2万亩增长9%,达到22万亩。

7)竹林面积保有量。2025年,全市竹林地面积保有量翻一翻达到0.12万亩。

8)湿地面积保有量,湿地保护率。全市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面积保有量不低于93434公顷,湿地保护率在72%以上。

9)人工造林15万亩,森林抚育20万亩,建设古树主题公园2个,建设“秀美村庄”30个。开展生态保护工程、生态恢复工程和科研监测工程建设。实现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88%以上,测报准确率达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率100%。重点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振兴发展林产加工业、木本中药材产业、森林旅游业、湿地生态旅游业、花卉苗木产业,扩大内需并开拓更大市场,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更大规模投入林业产业,健全林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流转机制,激活林业投融资体系并健全监管,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导。

(四)主要任务

1.加强森林经营,扎实推进营造林工作。以长江防护林工程、中央财政造林补助项目为载体,完成人工造林10万亩;以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助项目为载体,完成森林抚育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0万亩。

2.加强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功能。开展以主要内河水系堤岸绿化为内容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开展以取土场、环境整治中退出的砂石码头堆场和砖厂造林复绿、补植补造。

3.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建设小微公园。建设科学高效的古树名木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二维码保护牌挂牌保护,抢救濒危衰弱古树名木,建设2个地域特色明显的古树主题公园,建设9个古树群生态小区,全面改良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切实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4.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构建生态廊道。以《沅江市生态廊道体系规划(2020-2025年)》为引领,通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城区道路绿化和国省县道及沿线重点乡镇绿化,构建功能完备、结构稳定的生态廊道体系。

5.推进“绿色化”发展,谋划新格局。建设木本经济林(油茶、枳壳、吴茱萸)生产基地10万亩;建设“秀美村庄”30个,提升人居环境水平。

6.开展生态保护工程、生态恢复工程和科研监测工程建设。开展湿地生态滤场建设、多水塘系统净化工程(小微湿地)、鸟类招引工程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开展生态疏浚、水禽栖息地营建与生境恢复、生态岛和湿地植物多样性恢复等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开展鸟类环志与救护站建设和湿地远程监控系统等科研监测工程建设。

7.全力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完成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数据库,抓好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加强对麋鹿及栖息地监测和保护,推进完善麋鹿就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麋鹿种群扩繁、复壮等科学研究;推进候鸟保护,加大候鸟迁飞通道、越冬地等重要栖息地保护工作力度,构建科学开展候鸟迁徙动态监测体系,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机构和设施建设,抓好野猪非洲猪瘟、鸟类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防止发生重特大疫情。

8.全面提升应对林业灾害防控能力。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及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与应变创新能力。

9.扎实推进林业项目建设。一是开展沅江市湖泊湿地修复项目建设。对瓦岗湖、綄沙湖、赵公湖、周公湖等面积在100公顷上的垸内湖泊湿地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建设,新建保护管理站、点、巡护码头、巡护步道,开展人员技术培训等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废弃物集中清理、水质日常保洁、汇水口截污、湿地生态滤场等水体保护建设;开展两围拆除、生态疏浚、岸线修复、湿地植被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湿地宣教及加强湿地监测,推进社区湿地共建共管、生态补偿等工程建设。二是开展下塞湖生态保护警示教育基地项目建设。在下塞湖修建集生态保护与修复、湿地与鸟类监测、湿地观光旅游、科普宣教与警示教育于一体的生态保护警示教育基地。三是开展沅江市退林还湿项目建设。在2024年前清理退出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沅江境内25万亩商品林地,并实施生态补偿。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林业建设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关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切实增强林业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将林业建设纳入各镇场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内容。坚持领导办点示范,进一步强化林业部门的职能,制定出台激励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推进沅江林业可持续发展。

(二)资金保障。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林业建设项目投入;积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改善林业投资和发展环境,广泛吸纳国内外社会各界资金注入到林业生产建设中;进一步完善林业信贷资金扶持政策,加大对林业企业的信贷资金使用力度,实现林业生态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林业稳步发展。

(三)机制保障。创新机制是发展林业的基础。以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推进林业体制、机制的转轨步伐。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与相持阶段林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林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投资环境,激活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林业建设的新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森林保险工作,增强林农及林业企业抵御森林火灾、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

(四)法制保障。依法治林,切实执行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及规章制度,做到不违法、不违规,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治理,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依法护林,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审批制度和木材采伐、运输、经营加工以及林地使用许可证制度,实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占林地和破坏湿地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和保障有力的林业执法体系,建设与弘扬“廉政文化”,优化林业发展环境。

(五)科技保障。进一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推进林业科技进步,是实施好科技兴林,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根本保障。依靠林业科技创新,全面提高林业技术水平、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单位为技术依托,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科技含量;着重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等工作,为实现林业跨越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六)人才保障。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建立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加大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定期开展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吸收和引进高素质复合型林业专门人才,注重人才的时效性、能动性和社会性;加强对林农的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与应用能力,着力造就一批科技型林农,促推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