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十四五”财政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02-01 11:19 信息来源:市政务公开办 作者:市财政局 浏览量: 【字体:


“十四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交汇期,更是沅江市经济转型、生态重塑、奋力赶超、二次创业的关键期。按照中共沅江市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原则、实施路径,结合全市财政改革与发展实际,制定《沅江市“十四五”财政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财政工作回顾

(一)收支规模持续扩大,财政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十三五”期间,沅江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完成9.3110.4711.6712.5012.66亿元,期末比期初增长36.12%,年均增长3.15%,共计完成56.62亿元,同比“十二五”47.5亿元增长19.2%,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428.39.6410.1110.16亿元,收入质量(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8.95%79.24%82.60%80.88%80.24%,财政收入结构呈现良好稳定趋势。

“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支出分别完成40.72亿元、43.03亿元、46.77亿元、59.84亿元、60.35亿元,期末比期初增长48.18%,年均增长9.53%,累计支出250.71亿元,同比“十二五”增加110.13亿元,增长78.5%,有效地保证了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落实,民生工程、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保证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在支持教育发展方面,累计投入418000万元,同比“十二五”期间增长142865万元,增长51.93%,年均增长率为6.77%。其中,教师工资福利保障支出315588万元,商品服务支出33597万元,奖补助资金支出5697万元,资本性支出63118万元。包括薄弱学校改造共投入6800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94所,校舍安全保障支出5075万元,改造桔园南校区1500万元,投入24000万元新建南洞庭实验学校和芙蓉学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在支持文化建设方面,累计投入32842万元,同比“十二五”期间增长19670万元,增长149.3%。其中,投入一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2000万元;投入4000万元实现“村村响”、“户户通”、乡村文化振兴及旅游业发展;投入8000万元实现农村电影放映、送戏下乡、乡镇文化站所、乡镇文化娱乐场地建设,丰富了各乡镇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累计投入526712万元,同比“十二五”期间增长294357万元,增长126.7%,年均增长达到19.05%。一是认真落实上级下达的政策,通过“一卡通”及时拨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禁捕退捕补贴、湿地补偿等各种补助资金93000万元。二是全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总额21978.17万元。三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放款17570万元,累计支持农业经营主体385户。四是整合涉农资金用于乡村振兴平台30219万元,用于农业生产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35000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大美好乡村建设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支持社会保障方面,累计投入1214503万元,同比“十二五”期间增长79744万元,增长15.23%,年均增长3.05%。其中:拨付困难群众救助45605万元;养老保险支出792153万元;医疗保险支出268010万元;优抚支出17927万元,公共卫生支出72023万元;残疾人“两补”支出4406万元;就业支出14379万元。

(三)财政职能有效发挥,支持经济发展积极有力

“十三五”期间,积极申报符合国家投资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多渠道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紧紧把握中央和省各项促发展政策,联合发改、住建、自然资源、农业、教育、人社、交通、商务、科工、水利、粮食、环保、产业园区等部门申报中央财政资金专项项目,五年项目建设资金365452万元。其中:企业发展、退出专项资金47655万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26995万元;小城镇基础建设资金21353万元;洞庭湖区三大垸建设资金57255万元;中央水污染(洞庭湖)防治资金76299万元;各项涉农补贴资金63138万元;交通公路建设资金67231万元;教育、卫生和发展改革资金5526万元。

(四)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日臻完善

“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部门坚持发展与改革并重,拓宽理财视野,转变理财思路,全面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了财政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是深化投资评审改革。以《沅江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细化评审工作管理细则,组建专业队伍、健全工作制度、强化机构建设、扩大评审范围、规范评审流程、明确各方职责、构建廉洁透明体系,实施项目送审全程帮办、项目评审全程公开、项目跟踪全程服务“三个全程”。“十三五”期间,共计评审政府投资项目2888个,评审项目资金104.67亿元,审定90.27亿元,审减不合理资金14.40亿元。

二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坚持“重三保、控一般、抓统筹、强绩效”四项原则,对本级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和部分重点上级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完善《沅江市财政专项资金申报分配审批管理办法》,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申报、使用和管理。“十三五”期间,共计压减部门单位专项3268.2万元、市级专项13247万元。

三是深化债务风险防控改革。制定《沅江市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实施方案》和《沅江市隐性债务2018-2027年化解方案》,严守省定政府性债务限额红线,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完成201家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部债务监测平台建设,全面清理46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债务情况,2017-2020年累计还本10.17亿元,付息3.54亿元,债务率稳定控制在108%左右,保持在绿色可控区间。

四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出台《沅江市国有资产管理试行办法》《沅江市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沅江市公车管理办法》《沅江市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沅江市国有企业负责人绩效管理办法》《沅江市国有企业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持续进行国有资产分类清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全面核实、动态管理。

五是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将全市各级各部门和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范围,建立分月用款计划制度;严格比照财政部专户清理撤销目录清单进行清理、合并、撤销共49户,仅保留13户,实现专户资金由财政局统筹管理。

(五)监管机制不断健全,有效发挥财政监督职能

“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监督工作在财政收支监督、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财政内部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乡镇财政监督、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深化财政监督,规范全市财经秩序。一是对全市20多家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开展代征税收完成情况核查。二是对全市6家部门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采取了抽查检查。三是对医药行业药品价格执行上级政策情况、会计事务所执业情况、粮食企业财务情况、代理记账机构执业情况开展了信息质量检查。四是对全市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了全面检查,查出问题135项,督导单位整改问题110余项,并对3名责任人进行了纪律处分。五是积极开展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沅江市财政局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工作方案》,《沅江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和《沅江市财政局政府性债务管理风险防控办法》等十一项内控管理制度。

“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增收基础不够稳固,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过于依靠基金收入做支撑,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不理想,财源方面未出现明显的增长点;二是预期收入未实现,收支不平衡导致历史包袱沉重,2020年财政收支缺口明显加大,预计将持续对“十四五”收支产生影响;三是主要税收来源出现变化,麻纺、造纸在“十二五”期间为我市的一大支柱产业,自洞庭湖环境治理以来,不仅每年减少1.2亿元的税收,并且“十三五”期间持续在洞庭湖治理上投入上10亿元资金,“十四五”将持续存在渔民、苇民、纸厂人员安置问题。四是刚性支出需求增长较快,人员经费、市级专项、单位专项占用可用财力的75%左右,加上各项民生工程,财政支出压力过大。从目前的数据上来看,我市“十三五”期间在跟随全国经济形势从高速发展逐渐转为高质量发展,到现在特殊形势下的稳定发展,沅江财政后段收入明显放缓;财政经济形势从前三年收支平衡略有富余,到后两年出现入不敷支,“十三五”期末存在收支缺口17.5亿元。整体形势上出现的阶段性变化是需要重视和思考的,“十四五”期间的财政政策和指向必须根据形势的转变做更加积极充分的调整,保障财政继续走出“稳中求进”的步伐。

二、“十四五”财政工作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经济转型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集中财力办大事,破解项目及资金瓶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财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和财政信息公开,规范财经秩序;深入开展各项财政改革,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的现代财政制度,护航沅江经济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积极遵循中央和省总体安排,按市委部署推进各项财税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促进发展紧密结合,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推改革,不断优化财税体制,创新财政运行机制,释放改革红利,改善发展环境,切实增强财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厘清边界,强化责任。按照现代财政制度,坚持公共财政方向,界定公共财政支出范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财政政策的导向性、精准性、绩效性。

3.突出重点,优化供给。进一步整合财税资金和公共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将财政政策同金融政策相结合,优先向支持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生态文明、深化改革等领域倾斜。支持市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不断优化财政资金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

4.创新方式,强化支撑。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引导作用,提高财政政策支撑效力,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支持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升级。

5.立足全局,协同推进。牢固树立协同理财观念,建立健全政府预算责任制度,规范和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强化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加快完善协同理财机制,不断增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整体合力。

(三)发展目标

1.财政收入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年均增长保持5%左右,2021-2025年分别完成13.2913.9614.6615.3616.16亿元,目标累计完成73.4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目标按2020年完成数(10.16亿元)递增,分别完成10.6711.211.7612.3512.97亿元,累计完成58.95亿元。

2.财政支出目标。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长5%,按2020年实际支出数(60.35亿元)递增,预计完成63.3766.5469.8673.3677.02亿元,目标累计完成350.15亿元。

3.财政管理改革目标。落实中央、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任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优化预算收支结构,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理顺事权和支出责任,全面提高财政法治化水平,基本建成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4.财政绩效管理目标。预算绩效管理逐步以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向财政政策、制度等多个重点领域延伸。加快推进事前绩效目标管理、强化事中监控、拓展事后评价结果应用,全面构建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新机制。

三、“十四五”全市财政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

1.建立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灵活运用国家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杠杆作用,把财源建设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有机结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主体财源,培育新兴财源,优化财源结构,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后劲,确保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2.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巩固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将财政收入增长与可用财力增加有机结合起来。一是拓宽税基。利用财政手段逐步扩大税收来源,减少对个别税收来源的依赖性,培育和壮大新的支柱财源。二是优化财政收入来源结构。健全中小企业的税源管理机制,健全动态监控的管理机制,实现“优化政策外部环境—税源扩大—税收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三是进一步完善财、税、库、银互动协调机制,增强财政与其他税控联管单位的双向联动,及时沟通和交流,强化征管手段,创新征管模式,确保应收尽收。

3.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一是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做好各类项目的对接和申报工作。“十四五”期间争取农林水及畜牧方面、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自主创新、新兴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资金、公路交通建设维护资金等上级项目及补贴资金,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二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民生资金,支持我市民生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安全饮水稳固提升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公路及危桥改造等各项民生工程建设。三是根据沅江地方特有的问题,向上级争取特别补助资金,如退捕禁捕、渔民州岛搬迁、洞庭湖环境治理等,引起上级重视,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四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政策为准绳,抓住“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机遇,策划包装一批专项债券项目,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性扶持。

4.政企合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一是认真落实《沅江市招商引资条例》,改善营商环境,招大商,大招商;二是严格兑现《沅江工业二十条》、《沅江促进加工贸易办法》等在促进企业发展、商品销售、对外贸易方面的财税奖补政策,促进公平竞争、增强企业产销活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强科技投入,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引导战略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国内主循环和国外双循环,促进沅江企业的良性循环。四是减轻企业负担,坚决执行中央省市对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协助行政事业单位加紧偿清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不再新增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五是支持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企业诚信体系,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壮大地方经济。

(二)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挤出更多财力解决民生问题。按照全口径预算的思路,全面统筹政府资金、资产、资源、资本,集中财力办大事,破解我市重大项目及资金的瓶颈。通过精准聚焦、绩效优先、存量增量并举、服务全局意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五个方面,聚焦收入组织、聚焦财源建设、聚焦财政保障、聚焦改革攻坚、聚焦财政监督,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施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部门利益必须要服从全市利益,部门“大事”必须要服从全市“大事”;强化绩效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以绩效为核心的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对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提高整体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预算执行,全力打造绩效财政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不得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的原则,细化支出经济分类,严格按照每年人代会批复的预算执行,硬化预算约束。加快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将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进一步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内容,提高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时效性。严格按照关于压减一般性支出的部署要求,结合经济发展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把该压的压下来、该减的减下去,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通过压减腾出资金,统筹用于市级民生及经济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投入,为实现全市“十四五”目标任务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推动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将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延伸到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严把预算绩效管理关口,防止财政资源配置环节和使用过程中的损失浪费。建立单位自评与财政重点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绩效评价体系,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衡量资金使用效果,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报告和通报、反馈与整改、结果公开,并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做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提供调增或调减的依据。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稳步推进和完善整体绩效评价体系。

(四)抓实资产管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围绕“全范围归集、全方位经营、全覆盖管理、全流程监督”四个方面作为目标和要求,明确国有资产“政府所有、财政监管、单位使用”,形成“财政主管、部门协管”的联动机制,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监督健全、公开透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严格执行《沅江市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将全市所有国有资产全部移交财政部门统一集中管理,统一办公用房调配,统一租赁,统一处置,统一将经营性资产注入到两家国有公司进行融资,取消单位“自留地”、“小金库”,将资产收益按照非税收入管理方式,全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后统一分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沅江市20182027年隐性债务十年化债方案》,全市“十四五”期间计划还本27.67亿元,付息9.64亿元,持续保持政府债务率在绿色可控范围内。推进政府性融资平台转型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公司,建立健全投融资及债务管理新体制,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五)深化财政监督,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

在监督理念上,从以合法性、真实性监督为主,转变为以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监督并重。在监督内容上,从以对财政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监督为主,转变为财政资金产生的间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监督上来。在监督模式上,从以财政部门直接监督为主,转变为由财政部门直接监督与人大监督、社会监督等间接监督相结合的双重监督模式。不断创新财政监督技术手段,在监督时点上做到“事前防范预警、事中跟踪问效、事后绩效测评”,形成全过程监督管理模式。以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若干重大财政法规政策、重大财政支出项目、重大财政专项资金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综合性与专项性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检查,不断加强动态监管,坚决查处各种财经违法违规行为。

建立透明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和内容。拓宽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在内容和范围上再作延伸,努力从多个层面上实行全方位公开,加快政务公开电子化建设,增加专项栏目,加强与网民、群众的互动,丰富行政审批办理事项流程和办理结果,利用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发布政务信息,加强公众交流,进一步贯彻执行政务公开制度。同时加强财政业务信息化建设,针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形成信息化建设与安全规划、建设、管理一盘棋格局,提高业务办理效益,适应财政现代化新需求,为财政事业发展布局做好基础服务。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财政社会形象

“十四五”期间强化财政干部学习意识,提升学习层次,确保各项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紧紧围绕当前财政改革和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开展针对性培训,着力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把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作为做好财政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改进工作方式,规范服务细节,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协调,争取社会的更多理解与支持。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强化作风建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带头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塑造财政部门勤政廉洁、公道正派的良好社会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