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11-29 10:58 信息来源:市政务公开办 作者:市住建局(人防办) 浏览量: 【字体:

为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产业强市、生态名市、文化特色市”总体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二次创业”,加快推进沅江市新型城镇化,积极创建“五宜”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特制定沅江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对接益沅桃城镇群建设,主动融入“大益阳城市圈”,力推城乡融合发展,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获评省“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县”。沅江市中心城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2020年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37.81万,城镇化率为54.1%;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获评省级文明城市。市发改局、胭脂湖街道三眼塘村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市住建局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单位复核。

(一)注重规划引领,凸显沅江水乡文化

1、优化空间布局。确立“中心极化、轴线拓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思维,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重点镇为骨干,以一般建制镇为纽带,以场集镇为节点的城镇体系,城镇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

2、突出特色定位。沅江已定位为环长株潭城市群西部重要次中心城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宜居旅游“洞庭水城”,益阳市副中心城市。立足中心城区坐拥“两湖新区”的独特地貌,已完成“两湖新区”概念性规划修编工作,“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水城特色更加鲜明。以建设“五宜”湖城为指导思想,制定城市设计规划,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依法制止和处理各种违规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五城同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交通文明城市”、“新型智慧城市”)为抓手,以创建工作倒逼城市建设和管理,将乡镇创建工作纳入全市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共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

3、完善规划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强力推进城区重大规划编制、高新区控规编制,专项规划编制和村镇规划编制。规划领域得到拓展,专项规划研究得到深化。全市10个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或修编)、60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共双茶垸三镇的总规、控规、村镇布局规划的编制正在推进。

(二)注重功能完善,基础平台加速筑牢

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先手棋”,大手笔推进。一是建设模式创新,成功引进中交集团、湖南省建工集团等大型央企、省企,采取“EPC+分期延迟支付”模式建设,将极大缓解资金压力。二是交通建设取得突破,益南高速、沅宁线、河南线、乐漉线等建成通车;漉湖特大桥、通用机场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成功获批。三是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在突出路网连通方面,新源路南延一期、南洞庭大道一标段、康复路、百合路、狮山路已建成;“白改黑”7.1万平方米。在突出功能完善方面,完成了下琼湖(景星寺片区)黑臭水体治理、长春垸西岸线生态修复工程、自来水三厂建设及供水管网新建和改造工程、狮山桥建设工程。五湖连通方面,先后开挖拓宽运河6处,改扩建控制水闸8座、修建桥梁8座;修建了蓼叶湖、小叶湖、上、下琼湖、郭家湖等五个大型开放式公园,面积达73万平方米。2020年,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房)保有量达到7600套,“十四五”期间新增1500套。完成人防工程3万平方米。

(三)突出生态环保,不断提升宜居品质

一是精心实施“建”。投资2.3亿元完成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7%2020年获评全国城乡污水处理示范县。完成了40个“绿色村庄”示范村建设,开展了4个“绿色村庄”示范村建设提质升级,完成大通湖流域农村厕所改造4.4万个。

二是精准发力“治”。成功申报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完成115家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建设配套建设。完成下琼湖、石矶湖黑臭水体整治,城区水质逐步改善。全面完成赤山岛三个取土场生态修复,完成16处非法码头复绿。

三是精细操作“管”。突出科学、精准、系统、重拳治水,按照市委“12345”工作思路,深化城乡面源污染整治,五镇五村示范引领,大通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任务全面完成。深入开展蓝天保卫战,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狠抓扬尘治理,严格控制秸秆、垃圾露天焚烧。人居环境整治采取全域外包形式,实现人居环境治理常态化、高效化。

(四)突出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速

城镇品质逐步提升。城区高新区状元路、金美大道、中联智能大道、瑞丰南侧及东侧道路建成通车。完成下琼湖、石矶湖黑臭水体治理。统筹推进城镇管理“三治”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推行路长制、“门前三包”责任制、网格化管理和环卫清扫外包,城区环境大幅改善。

农村环境持续优化。统筹大通湖水环境12345”治理思路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六大行动”,着力推进益阳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民心村、新湾村、三眼塘村等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面貌持续美化。大通湖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片区基本成型,农村人居环境大换新。全年完成厕改13200户,配置户用垃圾桶5.8万个,建成垃圾中转站14座、垃圾收集点590个,拆除违法违规“大棚房”36处、空心房81栋,清理沟渠9万米,清除杂草、杂树、杂物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人居环境持续净化。自然村公路硬化288.046公里,窄路加宽46.245公里,安装路灯856盏,农村主次干道持续亮化。全面启动150个村庄规划编制,规范农户自主建房程序,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21万多份。

“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城镇集聚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优势,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力不强,城镇产城融合度不高。

2、城镇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因水阻隔而零星分散。城镇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服务功能仍然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的更大发展。

3、城镇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市政公用事业、城镇基础设施和无形资产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城市建设规划应有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发挥不够,规划监督和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二、“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产业强市、生态名市、文化特色市”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兴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战略,深入推进“二次创业”,加快中心城区和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建设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着力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沅江而不懈奋斗。

(二)发展目标

按照沅江市空间规划确定的“四湖”总体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两湖新区为核心,以各乡镇为基础,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发展水平,加快中心城区和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建设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着力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比2020年提高4.9个百分点。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1、优化城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是打造集约高效城镇空间。2025年,规划中心城区人口规模30万人,2035年约为36万人。建立适合沅江市城乡统筹要求的空间等级体系,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个规模等级。打造功能强化、组团集聚的城镇体系。按照沅江市发展以“现代绿色滨湖特色城市”为目标定位,将沅江市打造成为人口集聚、经济繁荣、品质高尚、生态宜居的洞庭水上城市,提升其在益阳市及湖南省的功能与综合地位。沅江市未来承担的城市职能包括:

——中国独特的水景生态旅游城市;

——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县市级示范城市;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西部重要的次中心城市;

——湖南环长株潭现代都市圈卫星城市;

——环洞庭湖城镇群最具吸引力的居住地之一;

——环洞庭湖城镇群绿色生态农业基地;

——环洞庭湖城镇群新兴加工制造业和产业转移基地;

——环洞庭湖城镇群最具吸引力的湿地生态观光旅游基地、特色文化体验区;

——益阳市副中心城市;

——沅江市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二是推动城镇空间集约成片。针对城镇空间规模优化,适当调整城镇规模,对于发展潜力大的区域预留足够的空间,对于走在发展前列的地区,应保证其已有发展空间;对于城镇空间边界优化,合理清退对于生态敏感区的不当开发,对于有合理外扩需求的,予以满足;合理调整城镇布局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空间的布局,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城镇空间物资流转率。

三是推进中心城区布局优化。沅江市中心城区三面环水,为营造高效紧凑、生态优美的城市格局,提高集约用地水平,综合考虑提出“东提西扩南进北拓”优化布局:

东提:向东提升,推进老城区提质改造工程;

西扩:向西扩充,开发“两湖新区”(胭脂湖与浩江湖);

南进:向南推进,主动融合“益沅桃城市群”(益阳、沅江、桃江),对接“长株潭城市群”;

北拓:向北拓展,新建沅江中心城区以北沿湖环线公路、沅共大桥、白沙二桥,连通共双茶垸、大通湖垸,实现环南洞庭湖区域协调发展。

2、统筹推进“五宜”湖城建设

统筹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科学合理划分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构建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新型空间功能布局,明确乡镇等级规模结构,强化交通支出体系,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建设“五宜”湖城。

宜居。推进“五城同创”,优化居民居住环境,合理优化住房体系,满足居住需求。增强交通便捷程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全国一流宜居城市。

宜业。坚持以产业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动力源。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产业发展项目,建立适应个性特长及就业发展的产业平台,加大培训力度,持续提高就业率和劳动报酬。

宜视。大力推进“文化特色市”建设,全面开放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大融媒体电视、网络设施建设,提高网络通达率及电视收缩率。加大公园、景点及河湖风光带建设,吸引大众休闲观光。构建湖乡特色产业推进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美丽乡村融合发展。

宜游。立足优势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湖乡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构建具有湖乡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景观、景点,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特色品牌、优质服务吸引游客。

宜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以打造“五城同创”与“五宜”湖城建设为主线,积极对接益阳市“大益阳城市圈建设”城镇格局,深化落实沅江向南拓展,与益阳主城区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将其建设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水生态城市示范区、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及船舶制造基地、船舶制造和绳网服装出口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建设高新产业园区、“两湖新区”,打造“五宜”湖城升级板、“二次创业”的增长极。

1)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城镇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

2)改善城市公用设施,健全城市路网系统,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行人过街设施,完善市政管网和排水防涝设施,健全停车场、智能快件箱、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规划建设石矶湖大桥,连通沅江一中、渔民新村—沅江碧桂园。推进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改造一批老旧厂区,通过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和发展工业旅游等方式,将“工业锈带”改造为“生活秀带”、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加快城区洞庭湖大堤风貌带、“两江七湖”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海绵城市和“三微”项目建设,推动城市提质升级。

3)全面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和全民共管的城市治理机制,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法制化、现代化、智慧化、精细化、人性化水平,实现城市管理高效、科学、精细、卓越发展,促进城市城市面貌大改观。

专栏:“五宜”湖城升级版行动计划

“两江七湖”水生态环境建设。整治运河31.4km;新建运河45.2km;新建节制闸3座;桥涵3处;人工运河修复5处,生态护岸150km,涵闸改造4处。

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达标排放。实现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目标,确保垃圾减量排放,提高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深入开展“五废共治”。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方式、全面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能力、大力提高垃圾综合处置能力。确保城区生活垃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洁化率100%。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

打造整洁优美的广告示范街。加强城市序化管理,坚持统一标准、有序开发、严格审批的原则,规范户外广告管理设置。通过对主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等区域内的各类违章户外广告进行全面排查和清理整治,打造以金融路、永兴路、巴山路等多条规范性“广告示范街”。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通过对城区背街小巷道路进行“白改黑”及市政基础设施维修改造,新建雨污分流管网及易涝点泵站,确保防水防涝、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完好率95%以上。

全面推进城区园林绿化建设。通过对现有城市园林、公园的绿化改造,构建园林绿化城市生态走廊。利用现有的苗圃场建设一个城市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理消纳场,更新换代城区六湖公园(包括浩江湖)、G234沿线绿地苗木树种、改造城区绿地绿化景点,确保所有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全部达到4A标准。到2025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5万平米,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829万平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平米,主要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着力提高城区供水能力。通过对“三水厂”提质改造、“城区供水管网新建和提质改造”、“新建城市智慧水务平台”三个方面提高供水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城市供水。管网在线测压点和水质在线监测点达到全覆盖,确保新表首检率和水表轮换达标率均达到100%,计划停水公告率达到100%,管网抢修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推广城市亮化节能工作。通过新建路灯,节能改造城区主次干道(包括背街小巷)以及公园景观亮化路灯管线及现有路灯,确保城市道路装灯率100%,城区路灯亮化率99%以上。

加快城市燃气建设和管理。加快清洁能源推广建设步伐,继续“沅江城区-新湾-南嘴-草尾-阳罗-南大-漉湖”主干管网及城区中压管网建设,定期对燃气存储设备和运输管理巡检,发现破损、漏气等问题及时修补,确保存气、运气、用气的安全监管智能化。

 

4、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大镇场街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支持草尾镇、南嘴镇、新湾镇等打造益阳市、省级重点镇。支持胭脂湖街道、南嘴镇、新湾镇、四季红镇、漉湖等特色产业小镇建设。重点推进四大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殡葬改革、村民建房改革、乡镇综合执法改革;抓好四大建设:交通建设、水利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打造四廊:建设交通走廊、绿色走廊、生态水廊和鸟廊;助推四新: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达到四增: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增优、财政增长;实现四有: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有情怀。

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调整优化村庄布局,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到2025年,全市共建成农村村民集中居住区13个。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城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群众自愿、产业带动的原则,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分类指导,规范运作,加强环境整治,着力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村庄实现“绿化、亮化、净化、序化、美化”要求,同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村内公共服务设施。立足村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和引领,着力培育发展产村融合的特色示范村庄,彰显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湖乡文化传承,避免百村一貌。到2025年底实现全市149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齐的整洁乡村标准,30%以上的村庄达到沅江市级美丽乡村标准,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提炼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乡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专栏:“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预处理池,前后厌氧池,生物好氧塘等,共计200处;新建/改造149个村农村散户、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新建5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农村垃圾治理:每个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1处,每个村配套建设垃圾分类回收及无害化处理站点1-2处。

农村厕所革命:对149个行政村户用厕所新建、提升改造。

美丽乡村示范村及精品乡村建设:每年建设1个省级示范村,3个益阳示范村,10个沅江示范村。

三、“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机制,定期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方针、重大战略和基本政策,研究确定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年度计划,落实责任分工,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各成员单位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协调,依据本规划细化工作方案,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多方筹措资金,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大新型城镇化教育培训投入,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干部。加强宣传工作,营造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加大规划监管。加强对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的动态跟踪和监督检查,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及时掌握规划落实情况。强化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提升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用地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空间需求。建立健全规划责任追究制度,将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对违反新型城镇化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强化项目支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重大项目建设。深入研究和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走向,依据我市发展能力和建设需求,及时储备和更新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库,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成一批”。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单位、时间表和路线图,狠抓工作落实,确保重大项目如期完成。严格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监管,提升城镇化重大项目质量安全和社会风险防控水平。

(四)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绩效评价和监督考核机制,制定考核办法,把新型城镇化工作纳入各镇(场、街道)效能目标和各相关部门责任考核,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依法统计新型城镇化相关数据,及时发布城镇化监测评估报告,准确反映城镇化发展进度,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科学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