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4-08-16
福安村:稻菇地里话振兴 服务社里笑开颜
发布时间:2022-07-07 09:03 信息来源:沅江市乡村振兴局 作者:红网益阳 浏览量:

    产业兴则农业兴,产业旺则农村旺。近年来,沅江市福安村紧贴实际情况,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基本盘、打造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开门红,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79万元、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3万元。

    擦亮“粮”的底色 稳住集体经济发展基本盘

    如何做到稳定脱贫摘帽,让村民富起来。这是摆在2017年换届后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面前的一道必答题。福安村有“人”,种粮大户遍布全省;有“地”,土地尤其是耕地多。经过重重考究,村“两委”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决定发展生态水稻。为了实现规模效益,2018年,村里将争取到的5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注册成立福安村益农服务社,推动流转村民土地集中种植。

    村内土地基本集中在种粮大户手中,新流转土地难度大。这是福安村刚开始发展集体经济时面临的困惑。贫困户刘建阳、孙克昌主动找到村里,愿意将土地先赊给服务社,等赚钱后再收取土地租金。看到了村“两委”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以赊欠的方式将土地租让给服务社。2019年流转土地173亩,当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7.1万元。

    小试成功后,村“两委”邀请种粮大户加入合作社继续扩大生产面积,流转农户土地2365亩。发展从土地流转→种植→烘干→加工→终端销售为一体的订单式农业,主动与当地知名连锁商超、门店、饭店、企业签订大米供应协议,年供应大米约360吨,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多赢局面。

    突出“芦”的特色 打造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洞庭湖区芦苇造纸产能退出,芦苇产业亟待转型。村“两委”积极响应上级党委号召,提出了打好生态牌,做强“芦”品牌的思路,全力打造一条“芦菇”→“芦肥”→“芦米”+果蔬产业带;组建“两厂一站”,即:芦菇培养基质(芦苇)发酵厂、有机菌肥厂、芦菇种植技术推广和芦菇回收质检站,把好产品质量关,增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为培育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福安村开始探索村企合作模式,一方面在种植上与湖南光亚食用菌公司合作,推行“稻稻菇”种植模式。另一方面与沅江市辣妹子公司合作,上下游共建,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

    目前,服务社通过租赁空心房发展室内芦菇种植,雇佣在家劳动力打理,室内芦菇面积已达1200平方、大棚20多亩,年产量8000余公斤,2021年为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做足“好”的成色 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

    “村集体经济有底子,为民办事才有底气,现在有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我们腰板也挺起来了,投入村公益事业的力度也增大了。”村党总支部书记钟学安深有感触地说。

    村“两委”创造性地提出“养老补助金”概念,将村民土地流转年限与养老待遇标准挂钩,对70岁以上的土地流转村民,除土地租金外每年额外发放1000元养老补助金,并根据服务社的盈利情况以100元/年的标准逐年提高补贴,引导村民积极流转土地,2021年享受养老补助金的村民达200余人。“我年纪大了,体力大不如前,没想到将土地流转给服务社后,除了土地租金还能额外拿到一笔养老金,村民舒寿君从党总支部书记钟学安手中接过养老金后笑呵呵地说道。”

    村“两委”拿出服务社的部分投资收益10万元用于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和奖励成绩优秀学生,每年受益学生60余人。“咱家娃娃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了,今年考上了重点大学,为我们家里争了光”。以优异成绩考上国防科大的柳嘉诚的父亲在奖学金领取现场喜笑颜开地说道。同时,益农服务社还承担着全镇产业扶贫任务,每年拿出13.5万元对脱贫户进行产业分红,惠及全镇11个村650余人。

    福安村始终坚持“集体收入、集体受益”的原则,通过逐步改善村民老无所养、扶贫助学等问题,让广大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将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村容村貌建设等方面,擦亮村庄美丽底色,共建美好家园,擘画出一幅福安村乡村振兴新图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