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80亿元,预计同比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预计收入13841元,预计增速5.4%。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力稳产保供,坚决扛牢粮食主产区政治责任
粮食生产稳中有进。2025年上级下达我市粮食生产任务是108万亩,产量45.66万吨,计划落实全市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11.6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06.6万亩(早稻播种面积40.8万亩,中稻与一季晚稻播种面积22.55万亩,双季晚稻播种面积43.25万亩),其他旱杂粮播种面积5万亩。二是单产提升进展顺利。以“万千百亩示范创建行动”为抓手,以水稻、油菜、为重点作物,通过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耕地质量提升和粮油生产环节技术管理,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在泗湖山镇、共华镇、阳罗洲镇、草尾镇、南大膳镇、黄茅洲创建了6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全市创建了25个水稻千亩示范方,132个百亩示范攻关田。目前我市早稻已经全面开始收割,预计在7月20日左右全市“双抢”工作进入尾声,早稻平均产量在5公斤左右。三是“十代”服务稳产增收。截至2025年6月,沅江市农机总动力122.6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30%,农机合作社进一步壮大。
(二)着力项目建设,持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2025年投融资创新项目建设面积5万亩,目前已完成项目初步设计专家评审,预计月底完成批复,项目初步规划能新增耕地500余亩。2025年超长期国债项目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其中新建3万亩、改造提升2万亩,项目总投资1.36亿元。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预计月底完成项目批复。
(三)推行绿色生产,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一是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广应用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为加快全市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步伐,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新建水稻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2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区域10000亩,新建油菜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1000多亩、玉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100多亩;完成化肥淡季储备实物量9500吨;全市大力推广绿肥种植近7万亩。二是受污染耕地安全治理提质。通过“六改”农艺技术措施的全面落实,共计完成轻中度安全利用区治理任务6000亩(总任务面积10000亩);1000亩严格管控区耕地已全部按要求退出水稻种植,完成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2%的治理目标。三是农业废弃物治理扎实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已完成,累计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6.3605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6.54万亩,累计使用加厚地膜约385吨、回收加厚地膜321.12吨,全市农膜回收率达83.4%,有效降低了耕地污染风险。四是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制定了《沅江市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露天禁烧工作实施方案》(送审稿),其包含奖惩措施,待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同时制定了一村一策实施方案和百个单位联村实施方案,召开了秸秆综合利用与露天禁烧工作实施方案的征求意见座谈会。目前,我市已完成建设1个县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和6个秸秆收储网点,年秸秆收储能力达10万吨以上。
(四)突出产业振兴,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一是培育做大产业龙头。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益阳市级44家。二是不断创新产业形态。突出打造了以“数字大米”、育秧工厂基地为辐射的“生态优质水稻”产业带,成功创建省级庭院经济试点县,南大膳镇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沅江市入选“洞庭湖小龙虾”集群项目实施区;依托省级庭院经济试点县政策,实施“百村万树”行动,推行“枳壳+”模式带动636户脱贫户增收。三是持续擦亮“沅”字品牌。“沅江芦笋”“四季红腐乳”“沅江大米”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沅江大米”跻身世界稻米地理标志品牌百强榜,“芦笋膳食纤维面”“蔡娭毑紫砂坛腐乳”“藜蒿粑粑”3个农产品荣获2024第二十五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四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全市现有芦笋生产和销售企业共1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固定资产投入达5亿多元,年加工芦笋达1.5万吨;全市芦菇种植面积约1000亩,芦菇产量达1500多吨,“沅江芦笋”于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是湖南省唯一获得三个地理标志认定的农产品品牌,并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南荻(沅江芦笋)特色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2024全国特色食品传承与创新成果奖,”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定“沅江芦笋”品牌价值为8.71亿元。
(五)聚力多元驱动,焕发和美乡村建设活力
一是狠抓“居”的品质。预出台《沅江市2025年和美乡村建设方案》,初步规划20个村;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健全完善清扫清运机制,提升服务外包质量,提高镇村工作积极性,实现全市169个村(社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全覆盖。二是加大“查”的力度。下乡暗访220余次,发现4125个问题,清理27150吨垃圾,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集中攻坚暗访及全市涉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庭院及房前屋后人居环境指导工作等行动,核查农村桥梁1000余座,其中361座需维修或重建,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三是提升“治”的效能。6月1日起开展“雷霆行动”,从宣传引导、农业船舶管理、“三无”船舶清理、水面清理整治、执法行动等全方位监管执法,效果明显 :共投入执法力量4750人次,查处违规垂钓45起、非法捕捞9起,劝离1006人次,暂扣钓具198根、风筝盘75个、遥控船9艘,违规现象显著减少;查获非法捕捞案,缴获渔获物471公斤,2人被刑拘;出动警力48人次,核查信息31条;查扣“三无”船舶53艘,清剿禁用网具1904条,完成水域巡护16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检查市场主体1660家次,监测电商平台8个,下达整改通知2份,签订承诺书950余份,市场秩序规范;悬挂横幅300余条,设立标识标牌130余块,发放手册5000余本,推送短信10万余条,提升政策知晓度,形成全民参与共识。
(六)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障碍
一是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路径。制定实施《沅江市村级债务化解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截至3月31日,已完成全市165个涉农村级组织的债务清查,核定2024年末村级债务总额54793.61万元(含2.332亿元乡村振兴共享贷),债务数据精准到村、到账;并根据2024年全市债务率情况划分债务风险等级村,其中:相对安全村29个,风险三类村34个,风险二类村55个,风险一类村47个。二是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定实施《沅江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办法》《沅江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自今年5月份起,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自查自纠工作和“驻场解剖麻雀”式排查共发现问题212条,整改119条。三是“四地一水面”改革有序开展。2024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8.5万吨,渔业综合产值达到94.5亿元,同比增长5.6%,位居全省前三。相继出台《沅江水产百亿产业规划》《沅江市支持发展水产百亿产业若干措施》《沅江市加快推进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支持水产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市试点工作,出台了《沅江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二轮土地延包组织机构。稳步推进林业项目建设,申报入库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南洞庭流域河湖湿地保护修复等项目2.6亿元。引进林木种质资源新品种50种,全市花卉苗木生产面积3839亩,综合产值4190万元。四是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向好。我市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额2807万元,6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20万元,22个村超30万元。
二、下阶段工作安排
下阶段,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沅江农业农村实际,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1.夏粮抢收保产。加强夏粮作物田间管理,加固农田排灌设施,分区分类开展叶面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最大限度促进作物生长、减少灾害损失。落实好支持夏粮生产各项政策,实施好各项稳产增产举措。
2.产业项目提速。建立“一县一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机制,进一步提升对本地原材料的利用水平。做大做强“四水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沅”字号等特色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抓在建、促开工、赶进度,盯住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关键事项,关键问题,疏通施工堵点。全面完成2025年立项争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积极争取更多更好项目落地。
3.拓宽增收路径。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发展休闲农业、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创造本地就业岗位;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开展隐性收入普查,纳入庭院经济、电商微商等非记账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