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索 引 号:4309810018/2024-2013027 发布机构:沅江市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2024-11-01 信息类别:综合政务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margin: 0pt; text-indent: 28pt; line-height: 25pt;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microsoft yahei",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0.5pt; text-align: justify;">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公民健康水平,结合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沅江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卫生健康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我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91所;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共计11所,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2.2%。全市医院床位数4325张,卫生技术人员共计429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58人,注册护士2288人,全科医生155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6.1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9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27人。100万元以上设备共有40台;有乙类以上大型医用设备15台,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274.6万人次,住院人数13.7万人,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75.1%。无偿献血3553人次,总采血量136万毫升,临床采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3.1%。人均预期寿命76.2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2‰,婴儿死亡率3.39‰,孕产妇死亡率为11.8/10万。

(二)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通过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我市“十三五”卫生健康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1.深化医改取得初步成效。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三医联动机制和分级诊疗制度,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和行政村卫生室全面开展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2019年度基药省检评为全省前十名。在医疗收入中,药品控费由2015年的40%以上,下降到2020年的28%左右;医疗服务性收入由2015年的29%上升到2020年的35%;医用耗材由2015年的26%下降到2020年的18%,医疗收入增长总额控费由2015年的16%下降到2020年的10%

2.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建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培训、督查、监管机制。优化整合妇幼保健与计生技术服务资源,开设7个中医备案诊所,4个中医(综合)诊所,有效缓解了中医资源紧缺、中西医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市妇幼保健院挂牌成为二甲妇幼保健院,市中医医院完成二甲创建工作,成立康复科、骨伤科、针灸推拿科等中医特色专科项目。草尾镇中心卫生院通过二级医院复评。截至2019年,我市现有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7个(市人民医院5个、市中医医院2个),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3.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健康沅江建设扎实推进,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监测网络,扩大妇幼公共卫生项目覆盖范围,推动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升级,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居民健康水平持续向好,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市先进行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2015年以来,我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不断增加(从201540/人增加到202065/人),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各项服务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省规定指标,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获得感不断提高、满意度不断增加。2016年度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获省级先进单位。2019年我市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目标。稳步推进全面二孩政策,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开展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2020年我市家庭医生签约率达40%

4.完善重大疾病防治保障体系,持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水平。肺结核、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不断加强,全市未发生传染性聚集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科学应对,精准施策,严把疫情输入关、扩散关、病例管理关,新建RCR实验室,提升核酸检测能力与救治能力。

5.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投资近500万元,组建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为财政全额预算股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2名,搭建了院前急救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6.卫生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加强卫生全行业管理,监管能力增强,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查处非法行医行为,规范医疗执业行为。加大扫黑除恶治乱力度,严厉打击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黑诊所”“游医”“私诊私药”“黑医学美容”“黑救护车”等违法违纪行为。行政审批服务流程不断优化,“一件事一次办”得到有力落实。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持续发力整治“两非”,构建起人口安全的坚实屏障。

7.健康扶贫惠及贫困群众。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实行“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病签约服务”,贫困患者市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8.智慧医疗有序启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3家公立医院启动智慧医疗建设,积极推广农卫3.0系统应用,有效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三)存在的问题困难

1.医疗资源质量与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全市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公共卫生医师、中医医师、新生儿科医师等仍较缺乏。乡村医生年龄结构老化。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的覆盖面存在差距。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够,结构不合理。

2.医疗服务能力整体偏弱。“三医”(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机制落实还不完全到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还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医联(共)体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有差距。专科特色不鲜明,医疗服务能力不够强。

3.“大健康”“大预防”格局尚未形成。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工作差距较大。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意识淡薄,工作机制不够顺畅。血防机构服务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特殊人群的健康需求。

4.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资金来源未建立长效机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费财政补偿不足。

二、“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趋势分析

(一)发展环境和机遇

1.上级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要从规范医疗主体行为入手,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行为的监督管理,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资源共享,统筹推进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绩效分配等综合性改革,扎实推进行业作风建设”。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论述,为“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发展方向。

2.法律有保障。20206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公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健康中国(2020-2030年)》提出,要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

3.群众有期盼。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迫切,对全市卫生健康事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给予更多的期盼。

(二)面临挑战

2020年初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受疫情影响,全国、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项目建设、事业发展、人员工资等刚性支出增长。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任务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与医院人才短缺、人员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给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领域带来严峻挑战。突发疫情不仅展现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还反映出卫生应急体系不完善、物资储备不充分等短板,更给卫生健康事业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全社会将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预防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三、“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整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力度。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奋力推进健康沅江建设。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

2.预防为主。全面推进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面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

3.中西并重。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推进区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作用。

4.协调发展。有效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推进预防、医疗和康复养老服务深度融合,促进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5.共治共享。激励群众深入参与健康服务体系治理,完善健康保障。

(三)规划目标

2025年,在全市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多元发展、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医联(共)体建设,统筹市、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有效处置重大传染病疫情、新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主要任务

1.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发挥市人民医院医疗救治龙头作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完成市人民医院二期建设,建设完成后的市人民医院将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大大提升医疗救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2)加强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体系建设。依托草尾镇中心卫生院打造大通湖垸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草尾镇中心卫生院),该院意向选址在漉乐线南侧、草尾镇三期开发西侧200米处,新院占地面积拟达80亩,拟建门诊、住院、医技、传染病及公共卫生综合大楼,建筑面积2.2m2,办公、食堂及配套用房3000m2,总建筑面积2.5m2,设计病床共400张。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将辐射南县部分乡镇;依托泗湖山镇中心卫生院打造共双茶垸区域医疗卫生中心。预征地18.23亩,与医院现址(17亩)整体设计。拟建一栋六层的门诊住院综合大楼,建筑面积11505m2;一栋食堂办公配套用房,建筑面积约2000m2,总建筑面积约13505m2,设计病床共315张。

3)推进专科特色医院建设。推进妇幼保健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妇幼保健专科和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突出市中医医院龙头作用,新建门急诊楼,巩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创建成果。以创建二级精神病医院为契机,新建市精神病医院住院、心理咨询、康复、精神卫生中心综合楼。将胭脂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市精神病医院完全剥离。

4)继续加强其他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依托现有资源,进一步优化布局,促进合理有序多层次发展,整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资产,整体打包融资,计划用3年时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提质改造,更好的满足区域内群众医疗需求。

5)加强社会办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

6)推动医联(共)体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保支付改革。继续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机制和分级诊疗制度。以“名医、名科、名院”为抓手,促成1家以上公立医院建立以“名医带名科、名科促名院”的格局,创建省级重点专科6个,市级重点专科7个。

2.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整体实力。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实验室标准由现在的二级水平提升至三级水平。实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中心、市健康教育培训中心综合楼整体搬迁。

2)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加强急救网络医院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救援设施设备,加强“120”平台建设,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培训与管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救小屋建设与管理,普及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全面提高我市院前急救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与水平。

3)织牢公卫服务网底。加大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力度,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

4)实现基层血防机构整合和职能转型。整合防控机构(按区域设点),实行防治分离,血防机构仅承担防控职能,治疗职能整合至属地镇(中心)卫生院。

5)建立人口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内人口基础信息实时共享。到2025年实现监测内容、方法、应用的标准化,全员人口库常住人口覆盖率和主要数据项准确率达到90%

6)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人居环境治理和保护,有效消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全面提升市民卫生健康意识和素养。

3.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1)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突出市中医医院龙头作用,新建门急诊楼,预计2021年一季度投入使用,巩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创建成果。

2)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积极引进中医药人才,探索实行中医药人才“县管乡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中心)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3)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做优做强专科专病,市中医医院创建肿瘤科为省级重点专科,增加肺病科、康复科两个市级重点专科;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4)加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

5)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4.积极探索医养结合

1)规划建设市老年康复疗养中心。市血防专科医院启动市老年康复疗养中心建设。

2)规划建设市安宁疗护中心。新湾镇卫生院完成市安宁疗护中心建设。

3)琼湖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现有场地,引进专业投资公司,经过改建打造成为医养结合中心。

5.推动智慧医疗平台建设。搭建惠民便捷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集成全市医疗资源共享,提供健康咨询、预约就诊、检验结果查询和健康管理服务,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需求,实现线上医院功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卫生改革切实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重视规划宣传,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卫生健康工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二)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确保政府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确保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重点向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等领域倾斜。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

(三)推进部门协调。积极协调各部门配合落实规划实施的相关保障。财政部门加强经费保障和监督,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政策。人力资源部门指导卫生健康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和招聘工作。规划、住建等部门积极支持卫生健康部门做好重点项目建设。民政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医保部门在医疗、医药、医保等方面与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制度、政策衔接,建立沟通协商机制,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医疗保障水平。其他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协助卫生健康部门实施规划。

(四)完善监管体制。切实加强卫生健康行业监管,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

(五)加强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保障人事编制,公立医院按床位核定编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按服务人口配备。大力培养全科、新生儿科、麻醉、影像医师等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中医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落实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

(六)优化设备配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在卫生健康资源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医疗服务供给,通过医联体、医共体系统,让大型医用设备检测诊断在市内医疗卫生机构能够互认,提高不同级别医院设备利用率,通过医联体、医共体,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完成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处方前置审方。更好的满足临床诊断和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加快新设备、新技术临床应用,淘汰陈旧设备,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保障人民群众医疗服务安全。

(七)优化法制环境。推动依法行政、依法行医,加快依法办事进程,构建有利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强对重大卫生健康政策、重大战略部署、重大突发事件的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卫生健康行业良好形象,营造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八)注重行风建设。深入开展医德医风和卫生健康文化建设,促进医务工作者依法从医、廉洁从医,增强宗旨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塑造卫生健康行业新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