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强市、教育现代化建设,让教育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加快推进湖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结合“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教育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2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8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普通高中2所、中职类3所、初级中学9所、小学65所(含小学教学点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十二年一贯制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培训学校1所;共有在编在职教师5443人,在校学生77132人;公民办幼儿园138所,其中公办园54所,民办园84所,在园幼儿16457人。
(二)主要成绩
1.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幼儿在园幼儿数16457人,毛入园率为8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5%;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5%。
2.教育设施明显改善。近年来,兴建了南洞庭实验学校,扩建了万子湖等学校,完成了沅江市城南实验学校、泗湖山镇中心小学、阳罗洲镇中心小学等校的扩容提质工程,推动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沅江市一中、沅江三中等学校或运动场地,或设施设备、校舍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完成了职业中专实习实训等工程建设。
3.教育公平取得进展。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享受义务教育。全面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班额现象,并已启动高中阶段的大班额化解工作。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我市共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57万人次。
4.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十三五”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38.74亿元,教育经费落实了“两个比例、三个增长”。在城区新建南洞庭实验学校、玉潭学校;在乡村新建教师公租房20栋、食堂26栋、教学楼及综合楼5栋;建成实事公办园8所,完成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2所。2020年,我市投入1.1亿元,动工新建沅江市芙蓉学校。全市统筹使用3072万元用于三通两平台建设,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初具规模。
5.教育体制活力凸显。“十三五”期间,继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建了一批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省市级课改样板学校。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促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深度融合。继续强化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推进校企合作育人。继续改革学校招生和考试制度,进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岗位管理、教师交流、考核激励等改革措施,城乡教师交流力度加大。
6.教育实力日趋增强。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实施了师德师风建设“5321”工程。开展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师德师风面貌整体向好。5年内委托培养定向师范生485人。尽管退休教师人数年年增加,2016-2020年全市共新增教师1265人,其中招录特岗教师511人、分配定向师范生92人、通过人社招(选)教师662人。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累计培训教师38350人次,组织64名优秀教师赴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三区”支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2017年秋季开学起,启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2019年全市共交流轮岗教师212人。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61.3%。
7.教育质量明显提升。近年来,职业教育对口升学居益阳市前列、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数超3000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义务教育和普高教育质量持续攀升,中考3年居益阳市第一,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每年递增5个以上百分点,3人录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特殊教育、特色教育成绩斐然,东方壹号学校养成教育经验在全国推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实施了城乡义务教育联盟办学,有效推动城乡教师交流、教学交流、资源共享,城乡教育质量整体得到提升。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坚持规范办学行为,开齐开足部颁计划课程;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高雅艺术进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教育得到显著发展,但我市教育历史欠账、底子薄弱,整体优势不显,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群众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1)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1栋教学楼,建筑年限在30年以上的有70栋,20年以上的有102栋,其中58栋安全等级为C等,绝大部分为砖混结构,陈旧破败,拆除重建或维修压力巨大。目前乡村学校仅有一所学校(南嘴中学)有塑胶跑道。农村薄弱学校数量多、教育硬件落后,大部分学校配套设施急需添置或升级更新。
(2)城区学位供不应求。随着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学位供给压力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特别是新城区人口迅速增长与学校布点不足,对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与质量带来巨大压力,教育负载量加大与资源供给紧张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学位缺口小学2862个、初中1090个。
(3)学前教育结构失衡。学前教育存在“两头短板”,公民办幼儿园发展不平衡,城区公办中心幼儿园所数严重不足,招生不堪重负。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尚未创等级。幼儿师资存在学历低、培训率低、持证率低的三低现象。园网布局不配套与布点重叠问题突出。
(4)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偏大,5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达30%,45岁以上的教师占47.3%,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不足,培养与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乡村学校受条件、交通、待遇等原因影响,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师训工作针对性差,校本培训缺乏整体规划。
(5)体制改革亟需深化。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需破解,教育发展内在活力仍需激发。
二、“十四五”教育发展主要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更加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创先争优”为总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四个一流”的目标,即围绕建设一流学校、培养一流师资、营造一流氛围,创造一流质量的目标,再创沅江教育新辉煌。
2.基本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着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坚持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强化人力资源和教师队伍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关键要素的理念。
(2)扩大教育公平。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巩固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更加重视教育过程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3)聚焦教育质量。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化教育结构性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化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多样化发展,构建开放共享、多元参与的教育体系,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可选择的教育服务。提升服务能力以提升知识创新、知识服务水平和人才适应性为重点,加快完善引导和服务机制,为沅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与支撑。探索创新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3.发展理念
坚持多样成才的理念,着力构建以“多种选择、多元发展、多样成才”为价值目标的学生成长成才道路及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着力破解束缚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依法治教的理念,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共享融合的理念,着眼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大教育融合力度,推动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4.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优先发展原则,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坚持改革创新原则,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解决发展难题,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依法治教原则,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坚持促进公平原则,统筹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有质量的教育。
5.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5年,构建衔接沟通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形成更加广泛的公平教育体系,健全更加多元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保障服务,全力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机制更加灵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贯通,办学体制机制科学合理,教育供给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从均衡发展迈向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中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教育资源逐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建成覆盖城乡、开放便捷,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素质教育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环境逐步完善。完善幼儿保教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0%以上。坚持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向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以上。
育人质量全面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绩效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结构逐步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体系基本形成,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体育素养合格率达到80%以上,开放融合的现代中职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治理水平日益增强。形成各类教育主体各司其责、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的“管办评”制度体系,建立高效协调的市级统筹机制和依法行政的权力清单制度,形成完善的财政保障体制,形成分学段、分类别的教育现代化标准体系,以信息化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形成健全的社会参与评价制度。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加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职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的作用,使之胜任一户一产业工人的培养能力,成为引领沅江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
(2)分项目标
学前教育。进一步加大公办幼儿园的财政投入,加快公办园的建设进程,实现公办园村覆盖,使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优质、普惠。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进一步丰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普及三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推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有较大发展,基本满足学龄前儿童“有园入、入好园”的需求。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以上。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进一步向城乡一体发展,全面建设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统筹全市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合理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办学规模。
高中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95%以上,全面消除高中阶段的大班额,聚力提高普高教育教学质量;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办学实力和服务能力。
特殊教育。严格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提高残障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99.9%以上。
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中职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办强社区教育学院和成人教育指导中心,构建普通教育、中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体系的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左右。
6.重点任务
(1)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健全完善中、小学德育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构建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使学校德育在课堂中得以渗透,在细节中得以体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打造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的观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德育渗透,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断强化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实施校园文化品牌战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时代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动机制。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劳动教育。
(2)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加快提升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制定全市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公办园布局,加强城乡幼儿园规划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加大农村公办园建设力度,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保证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50%。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积极鼓励公办、民办幼儿园创建优质园,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强化对幼儿园教师队伍、办园行为、保育教育等方面的动态监管。有序推进民办幼儿园的分类管理改革,坚决遏制民办幼儿园过度逐利行为。
(3)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确保到2025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等方面达到底线要求。加强学校校舍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到2025年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全面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依法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继续推广“城乡学校教育联盟”模式。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支持沅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成招收视障、听障、智障三类残疾学生的综合性学校。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形成满足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普通高中学校格局。切实改善薄弱高中基本办学条件,积极扶持农村高中学校建设。全面提升高中阶段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二本以上升学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科学途径,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支持普通高中学校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深入开展现代教育实践建设。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计划。办优沅江一中、沅江三中,鼓励、支持和推进沅江二中、沅江四中、琼湖书院走艺体发展的道路。
(5)加快发展中职教育。把中职教育放在与普通高中教育同等的地位,重点办好沅江职业中专。力争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进一步完善中职教育体系结构。实施中职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实施“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计划”,加强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发挥职教中心作用,强化城关职高的培训职能,开展“点菜式”培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6)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大对民办教育支持力度,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补贴和购买民办学校服务制度。创新民办教育办学模式。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允许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相互购买管理服务、教育资源、科研成果等。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民办学校应依法聘用教师,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按合同规定及时兑现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情况的督查。
(7)统筹终身教育发展。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机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全面参与原则,依托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广泛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积极探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普及社区教育。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库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积极探索社区学院建设模式,利用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依托具备条件的教育机构,建立融职业培训、自学助考、现代远程教育和其他成人教育于一体的社区教育平台。大力推进老年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家长学校教育。
(8)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使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学校评价,使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改革教师评价,使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改革学生评价,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切实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推进中职教育优质资源跨行业共建共享。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进教育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标准、财政拨款、信息服务和监督评价等措施,引导和督促学校规范办学。
(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引导教师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持续开展中小学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定向师范生培养力度,争取达到200人以上/年。五年时间内通过多种途径补充教师1300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改革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级制管理。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和经费投入力度,每年按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1.5%的比例和学校公用经费8%的比例,安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加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力度。实施名师培育工程,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出台乡村教师地方性奖补政策。保障编外聘用教师待遇,合同制聘用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上年度当地乡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10)构建教育信息网络。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一站式”教育信息化云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国家互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全面实现农村中小学及教学点“三通工程”全覆盖与融合应用。进一步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深入应用,基本形成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支撑服务体系。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建立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专项审批制度,避免重复建设;完善全市统一运维机制。深化智慧教育建设。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学校管理方式发生转变。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部署智慧教育建设。
三、保障措施
1.强化政治保障。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强化“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教育系统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忠诚、立场坚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巩固主题教育活动成果,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的行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组织生活、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等制度规定,提高党内生活规范化水平,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制度落实到位。强化责任追究。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落实各项监督制度,深入推进党务、政务、校务公开,切实防控廉政风险。巩固深化正风反腐成果,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2.优化发展措施。完善并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持教育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完善教育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系统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教育重大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社会公示制度,建立决策信息收集反馈机制。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知情权和参与度,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监督作用。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在全社会加强对建设教育强市的宣传。积极倡导科学的人才观,着力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实施“平安校园建设工程”。完善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预防监测和处置机制,实现学校安全应急演练常态化。加大校车日常化管理,确保学生交通安全,逐步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现代化。
3.夯实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拟投入硬件建设资金26.799亿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加强学杂费收缴管理,确保应收尽收,全额用于教育支出。加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健全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优化教育投入机制。按照“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探索“两免一补”补助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制度。探索建立生均经费正常增长机制。研究制定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化解普通高中债务。完善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体系,积极防范和化解教育财务风险。加强教育规划与经费安排的衔接,统筹实施各类教育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学校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全财务公开制度,确保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4.提升法治水平。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依法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规范性文件依法审查机制,健全依据章程自主管理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学校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健全校内民主监督机制,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对分离。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教育法律法规违反和侵权查处机制,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权益。健全调研、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规范性文件制定和重大决策程序。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制度和责任倒查制度。进一步做好教育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