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索 引 号:50000009/2021-1534890 发布机构:沅江市 发文日期:2021-11-25 信息类别:综合政务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沅江市人民政府

二〇二一年一月



   录

 

第一章 深入推进“二次”创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

1.1 发展基础 1

1.2 发展形势 18

1.3 总体思路 20

第二章 总体优化主体功能布局 构建湖城空间发展新格局 26

2.1 完善生态功能空间布局 26

2.2 构建滨湖特色发展布局 28

2.3 优化城镇体系发展布局 29

第三章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 打造现代经济发展新体系 32

3.1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32

3.2 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41

3.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49

3.4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55

第四章  着力打造“生态名市” 彰显绿色发展新优势 59

4.1 明确“生态名市”总要求 59

4.2 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60

4.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62

4.4 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64

第五章 加快建设“文化特色市” 厚植高质量发展新支点 67

5.1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 67

5.2 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9

5.3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71

5.4 大力推进文明建设 73

第六章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拓展城乡融合发展新高地 75

6.1构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75

6.2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 78

6.3 推进水生态和减灾体系建设 83

6.4 推进能源开发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84

6.5 加强信息基础工程建设 86

第七章 持续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增强创新创业新动能 91

7.1 优化创业营商新环境 91

7.2 激活创新引领新引擎 92

7.3 激化改革开放新活力 96

7.4 完善社会治理新机制 100

第八章 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增进社会民生新福祉 106

8.1 推进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 106

8.2 推进健康沅江建设 108

8.3筑牢社会保障网络 110

8.4推进国防动员建设 114

第九章 切实加强党的组织领导 强化规划实施新保障 115

9.1 加强党的领导 115

9.2 凝聚各方发展合力 116

9.3 增强宏观调控实力 117

9.4 加强规划衔实施 118

9.5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119

9.6 加强规划监督评估 120

 



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

目标纲要

202111日沅江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  深入推进“二次”创业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沅江处于经济转型、生态重塑、奋力赶超的关键期。根据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深入推进二次创业”、加快高质量发展主题,对沅江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及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了科学谋划。

1.1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战略,攻坚克难,砥励奋进,促进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总体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四五2035年远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1.1全面小康目标总体实现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及决胜全面小康收官之年,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艰难之年,也是沅江走出转型发展和生态重塑阵痛期的关键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全市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03亿元,”年均增长6.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8.82亿元、105.59亿元、95.62亿元,”分别年均增长3.6%5.1%8.9%全市人均GDP38592元,均增长5.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25.539.135.4,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4.5%

——社会消费活力持续释放2020年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98亿元,增长7.9%

——稳投资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6%”年均增长4.8%

——地方财政收入健康增长。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66亿元,”年均增长3.15%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20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54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9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67元,”分别年均增长8.3%7.8%8.5%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20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1%,比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实效2020年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1%,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7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2%,比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2020年万元GDP能耗0.46吨标准煤;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降低10%耕地保有量57800公顷;地表水水质达标率8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92%;森林覆盖率24.88%

沅江市是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二类县市,2020年,全省考评排位第13名,综合考评实现小康程度98.8分,全面小康目标总体实现。

 

专栏:“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5年

规划调整目标

实际完成

2020年

年均增长%)

2020年

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87.28

385

8.5

270.03

6.3

2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04.59

340

13.5

-

4.8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0.14

135

11

92.98

7.9

4

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0.89

1.3

7.8

-

-

5

招商引资形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83.68

 

6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7.65

3.7

7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122

9

5.1

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

20

 

22

[7]

9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0.6

2.0

 

2.1

[1.6]

10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2

1.8

 

1.6

[0.4]

11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86

2

 

1.57

[0.7]

12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GDP为2010年不变价)

0.8

0.45

 

完成省定目标

13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

58034

57954

 

57800

-

14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省定目标

 

15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吨/亿元)

41.9

10

 

完成省定目标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吨/亿元)

24.76

8

 

成省定目标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吨/亿元)

78.92

27

 

基本完成省定目标

 

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吨/亿元)

7.84

2.7

 

完成省定目标

 

16

地表水达标率(%)

80

96

 

85

[5]

17

森林覆盖率(%)

15.5

18

 

24.88

 

18

湿地保有量(公顷)

168000

 

 

168000

 

19

PM2.5达标天数比例(%)

 

88

 

82

 

20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9.24

56

 

54.1

[4.9]

2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5

 

97.89

 

22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45

 

45

 

23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80

 

97

 

24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25

互联网普及率(%)

 

70

 

70

 

26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0

 

95

 

27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10.5

 

28

社会安全指数

 

100

 

100

 

29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4.3以内

 

4.5以内

 

30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950

38900

9.5

29548

8.3

31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基本养老保险(%)

89

100

 

95

 

基本医疗保险(%)

100

100

 

100

 

 

1.1.2重大战略任务全面推进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实施三大战略(工业强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推进五大建设(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基础产业、生态环保、社会民生)”,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1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打通内部国省干线,构建快速交通路网,五年完成交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42亿元。南益高速公路沅江段45公里建成通车,结束沅江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S218大通湖区河坝至南大膳公路(沅江段)、S221沅江市至宁乡菁华铺公路(沅江段)、S313漉湖至乐园公路、S220黄茅洲至八形汊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建设干线公路98公里,国省干线路网实现质的飞跃;完成渡改桥1座,农村公路、环湖公路、安保工程、危桥改造渡口改造等均按年度完成了任务。

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健全防洪减灾体系,优化蓄滞洪区,五年完成投资24.92亿元。共双茶蓄洪垸围堤加固建设已全面完成,安全区、分洪闸建设正在抓紧建设。大通湖垸、共双茶垸、长春垸三大涝区泵站更新改造、大通湖垸东南片补水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安全饮水集中供水工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五湖连通二期工程等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加固堤防167.2km;新建、改造电排141改造涵闸108渠道生态护砌21.3km。河道采砂管理进一步规范,巴南湖采区采砂有序推进。

电力、信息网络得到明显改善。城乡电网全面改造升级,供电能力得到提升。行政村信息网络普遍服务试点、22个示范村及35个延伸村的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并通过了湖南省通信管理局的验收。2020年,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

2城镇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沅江市中心城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2020年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37.81万,城镇化率为54.1%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验收市发改局、胭脂湖街道三眼塘村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市发改局、市住建局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单位复核。。

城镇宜居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大力推进两供两治设施建设,在生态环境治理、城市双修、农村双改等方面持续发力。推进两江七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7%,成为全国城乡污水处理示范县市,供水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14个垃圾中转站建设、26处乡镇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实施下琼湖、石矶湖黑臭水体整治,城区水质逐步改善。城区道路、雨污管网、地下管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质改造15处水厂,总受益人数27.66万人。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89%

城镇特色化建设日渐成效积极对接益沅桃城镇群建设,主动融入大益阳市圈,力推城乡融合发展,获评省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县。加强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镇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创建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15个,市级生态村83个。9个农村居民集中安置小区建设已投入资金1.6亿元安置小区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3产业发展持续提升

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自主创新,工业经济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纺织服装、湖鲜食品、船舶制造、专用汽车四大主导产业产值持续增长,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品牌效应更加明显。202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8.95亿元,年均增长3%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规模工业税收2.4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5亿。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1%,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2%,比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家,产值过亿元企业96家,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联重科搅拌车、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鑫海股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3个(亚光科技、明星麻业、辣妹子食品);驰名商标5件(辣妹子2件,亚光科技、鑫海股份、天下洞庭食品各1件)、湖南省名牌产品3(亚光科技、鑫海股份、天下洞庭食品)、中华老字号1个(億昌食品)。202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8.27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233.7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52.24亿元,四大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53亿元,占园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3.84%,高新技术企业30家。2020年,园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0.5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7.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7.7亿元,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3.7%。五年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150项,申请专利500获评省知识产权建设强县。船舶产业园获批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益阳金融生态建设试点园区。“沅江市船舶特色小镇”获批省级特色工业小镇。辣妹子、鑫海网业建立省级研发中心,太阳鸟入围军标企业,海荃游艇、金航船舶、大洋机械、精一科技、帝豪舾装荣获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农业提质增效。按照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202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63亿元,2015年年均递增3.8%;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7.63万亩、总产量44.94万吨;油料47.06万亩、产量6.02万吨;蔬菜37.93万亩、产量72.8万吨。果树13.56万亩、产量10万吨。肉类总产量4.39万吨,禽蛋总产量3.31吨,水产品产量17.58万吨。沅江市双季稻面积全省第一、水稻集中育秧面积全省第一,连续多年获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7万亩,比2015年增长42%。家庭农场10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19个、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50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44家。到2020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58.69万亩,占比66.94%。全市农机总拥有量达19.46万台,总动力107.46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06%。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覆盖率达到46%。建成水稻绿色原料基地面积25.3万亩,沅江芦笋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面积45万亩。“沅江大米”、“沅江大头鱼”正在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市三品一标获证企业22家,获证产品153个,获证产量28.09万吨。涉农产品加工商标45个,湖南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1个(沅江芦笋),赋码标识并实现了身份证二维码标识流通的产品31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全市多年未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服务业提标扩面商贸物流业发展迅速,文化旅游金融业发展强劲仓储、快递、城市配送等生活性物流,粮食、农产品加工、冷链等专业化生产性物流,以及电子商务产业等得到较快发展。瑞丰国际商贸城、南大商贸城、新湾镇农贸市场等一批商贸物流服务平台相继投入运营。同时,互联网+高效物流物流+电商等新的模式不断出现。目前,市共有50家物流企业,其中市区44家,乡镇6家。2020年完成电商销售农产品零售额1.12亿元。旅游经济质量明显提高。五年来,通过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县建设,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旅游项目建设全面展开,旅游公共服务逐步完善,旅游品牌营销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人数2891.57、实现旅游总收入77.76亿元。三眼塘洞庭乡愁、新湾商圣小镇、民心田园综合体、阁老墓园、南大美食街、万子湖渔村、莲花岛渔村、灯塔洲湿地观景站、浩江湖赛艇基地、香樟鸣苑三星级乡村旅游点、胭脂湖乡村旅游公路、长春垸西线大堤升级等通景公路和旅游干线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新建改建旅游厕所35座。创新开展洞庭湖生态文化旅游暨水上运动节、洞庭乡愁玫瑰花节、民心三月桃花节、洞庭湖生态美食节、沅江大头鱼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极大提升了我市对外旅游宣传形象。金融业持续发展壮大。投融资机构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有效助推全市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引进华融湘江银行、长沙银行沅江支行、沅江浦发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银行。通过两进两促百家行长千户行行动,累计投放项目106个,累计发放贷款38亿元。2020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28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6亿元

4生态环保成效明显

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集中精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大幅下降,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求进,环境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大气环境。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降低1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分别为二氧化硫11.5、氮氧化物9吨、化学需氧量48吨、氨氮5吨。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2.3%

——水生态环境。地表水水质达标率85%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洞庭湖水质达到出境断面水质不低于入境断面水质的要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的水平,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5%的要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7%

——生态建设。全市有林地面积43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24.88%2015年提高9.38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100%耕地保有量58034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6.2%;湿地面积971.6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48.28%;全市主体功能被规划成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5民生福祉大为改善

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城区新建南洞庭实验学校、玉潭学校、芙蓉学校扩充学位,在益阳市率先解决大班额问题。完成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加强职业道德、师德教育,严厉打击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家养等失德失范行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师风。义务教育和普高教育质量持续攀升,中考连续3年居益阳市第一,高考二本以上录取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健康沅江扎实推进,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6.1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9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27人。人均预期寿命76.2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2‰,婴儿死亡率3.39‰,孕产妇死亡率为0.118‰。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三医联动机制和分级诊疗制度,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9年度基药省检评为全省前十名。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满足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市中医院门诊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全市中医医疗条件大幅度改善。完善重大疾病防治保障及卫生应急体系,持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水平。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完善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升级改造;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初步形成广播、电视、网络、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宣传矩阵;全市行政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七个一标准建设达到100%。文体丰富多彩,年均举办各类培训245次,专题展览50余场,送戏下乡150场,各类文体活动50余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2480场,文体活动实现城乡全覆盖。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

社会保障持续扩面。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69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07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10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9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保险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95.49%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6500、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100人。推进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和安居工程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居者有其房得到全面保障。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市中心福利院、泗湖山敬老院、胭脂湖康养中心等一批养老服务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政法工作纵深推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平安沅江、法治沅江建设,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坚持履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职责,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纵深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全市共捣毁涉恶犯罪集团2个、涉恶犯罪团伙3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受到中央第16督导组下沉沅江督导时的充分肯定。2020年,社会安全指数100%

市场监管体系不断加强,狠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筑牢市场安全底线、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六项任务,全市市场、质量、安全三个监管取得明显成效。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民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救助精准高效,养老服务提质升级,社会事务提质拓能,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党建、纪检、监察、人大、政协、统战、武装、退役军人事务、工商联、共青团、妇联、科协、老科协、移民、人防、残联、档案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1.1.3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1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是国企国资改革取得新突破。29家商务企业破产终结、资产处置工作顺利。运输服务公司破产法律程序、市直国有工业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全面完成。二是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对不使用政府资金企业投资项目,一律实行核准、备案制;建立政府投资绩效评估机制,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网络办理。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建设315个,完成项目投资800多亿元,立项争资180亿元。三是财税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完善全口径预算分配、财政管理综合考评、债务预算与风险防控机制,探索建立水利、交通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体制机制;稳步推进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等税制改革和财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健全财税政策优惠监督制衡和长效管理体制;深化投资评审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逐步把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五年累计评审政府投资项目2758个,审减不合理资金13.02亿元。压减部门单位专项3268.2万元、市级专项13247万元。四是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出台了《沅江市招商引资若干规定》《沅江市招商引资中介人奖励暂行办法》《沅江市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二十条》《沅江市发展现代农业二十条》《沅江市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以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为支撑,促进了招商引资大幅提升。五年来,全市引进境内省外资金317.3亿元,引进市域外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339.4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总量的1.2倍、1.12倍;实际利用外资1.83亿美元,引进1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204个,分别是十二五总量的1.8倍、2.7倍;引进合同资金182.4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3.7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总量的1.6倍、1.7倍。五是资源要素市场改革走向深水区。推进放开交通、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性行业竞争性业务改革,放开土地价格评估、房地产价格评估等16项服务价格;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公共资源集中交易和全方位监管;全面完成党政机关公车制度改革;成立沅江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发证;完成行业商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六是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省级试点,制定了《沅江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出台《沅江市城市规划区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安置实施方案》《沅江市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沅江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制度》;完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清理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尚未实施征地,或虽已征地但未供地、未使用的土地。推进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五年累计新增建设用地890.89公顷。七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取得实效。建立了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项目的评定均请咨询公司进行专门的咨询服务;积极扶持工业园区建立孵化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限时办结制度;健全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90%;创新和优化仲裁办案制度,设立基层调解组织,开通劳动争议案件绿色通道;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机制。八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果。调整充实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中心管理站;将漉湖、南洞庭芦苇场成建制分别改制为漉湖湿地保护与发展事务中心、南洞庭湿地保护与发展事务中心。拆迁安置移民868130906人,退出耕地面积3569.6公顷,新增调蓄面积4000多公顷,增加洞庭湖蓄水能力3.2亿立方米。完成了南洞庭湖16.08万亩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水鸟生境恢复工程,初步完成湖南琼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2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一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改革试验。一手抓改革,转机制,现代农业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一手抓创新,转方式,现代农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工作;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19家。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出台市供销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构建起新时期的供销合作社组织构架丰富了农业经营体系。四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机制。促进农业保险规范发展,油菜、早晚稻、玉米、棉花等合计投保金额2533.13万元。支持信贷担保、经营主体发展、技术推广等涉农补贴共计1351万元。

3行政体制改革创新推进

一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推进县、乡镇机构改革,完成了相关机构的三定审核工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时取消了上级政府已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承接了上级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将部分行政审批权延伸下放到镇场街道。二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制定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办法》,健全重大事项公开决策机制。提升政务公开能力,加强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十政务,开发了沅江发布沅江政务等微信平台。三是深入行政执法队伍改革。整合相关部门职能,组建农业、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等专门执法机构队伍。

深化经济社会、农业农村、生态文明、民主法制、文化、司法、党建、纪检等八大体制改革完成既定任务。

1.1.4三大攻坚战成果丰硕

1)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

一是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市政府办印发《沅江市大气污染防治蓝天保卫战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沅政办发〔20183号)、市委办印发《沅江市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强力推进五大专项行动,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二是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加强。两型社会建设改革深入推进。全市已有12家单位(项目)获评省、益阳市级两型称号。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已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36处,解决了59.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大资金投入,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第二污水处理厂、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项目等建成投入使用。是专项整治卓有成效。铁腕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全面禁采河道砂石、强力整治非法砂场码头和赤山岛非法采砂取土,24家粘土砖厂依法关停或整改,1.06万亩珍珠养殖、5.43万亩水产精养、723户畜禽养殖全部退出。疏浚沟渠1766条,清淤塘坝103口,建成村垃圾收集点338个、乡垃圾中转站14个,关停14家、整改3家入河排污企业。作为全省任务第二大县,自然保护区13.5万亩杨树砍伐清理。沅江水域12.5万亩迷魂阵、145处矮围网围功能性摧毁。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制定造纸业淘汰退出方案,2019年底前全市三大造纸厂全部退出造纸产业。是生态修复持续推进。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最终形成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沅江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725.42平方公里,红线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2013平方公里的34.04%。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恢复湿地面积22.3万亩,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从202011日起,实施长江流域渔业禁捕退捕10年,沅江市24086473人渔民转产转业。

2精准脱贫攻坚战胜利收官

“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精准脱贫“六个一批”项目,预计完成总投资48.5亿元。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29个,贫困户1742436674人,贫困发生率6.5%。通过动态调整和合力攻坚,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207128805人已全部脱贫,2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告别了绝对贫困的历史。一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建设方面,29个贫困村延伸到自然村落及村内主干道道路基本得到了硬化,客运班车的通达率显著提高。五年来,实施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项目256个、里程374.9公里;完成农村窄路加宽建设项目62个、里程165.7公里;村际连通和瓶颈公路项目58公里。电力通信方面,共新建、改造29个贫困村10千伏线路22.84千米,配变88台,容量11415KVA,低压线路147.51千米,户表6960块;全市移动、联通、电信的4G覆盖率分别为100%98%100%。公共服务及生态环境方面,29个贫困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每个村均已建成高标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二“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动态清零。义务教育方面,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两免一补”“三免一助”“雨露计划”等政策落实落细,累计发放教育扶贫资金2641.55万元,惠及贫困学生41145人次。基本医疗方面,全面落实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等“三个一批”政策和“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等综合保障措施。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市域内就诊实际综合报销比例达到85%29种大病定点医院救治率达到90%,慢病签约服务率100%住房安全方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322006人,其中集中安置项目6328981人;累计完成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2933户,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饮水安全方面,共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5处,独立取水水源点39处,覆盖62.52万农村人口,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89%兜底保障方面,农村低保对象57629828人(其中兜底对象51098169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对象30684998人得到分类保障,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应补尽补”。三是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13202元增长到2020年的21667元,年均增速8.58%。产业扶贫广覆盖,引导116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涉及芦笋、芦菇、稻虾、沅江大米、四季红镇腐乳、阳罗面、特色花卉苗木、枳壳、藠头等特色产业,累计联结贫困户22896人。17家县级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建有产业基地。实现29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就业扶贫添活力,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8693人,到省外务工贫困劳动力2442人。全市26家扶贫车间、22家扶贫基地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1人。积极开展311”就业帮扶,各项就业政策补贴全面落实。金融扶贫通血脉,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46082.15亿元,财政贴息1154.38万元。“户贷企用”项目贷款余额已清零。四是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增强。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本领明显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选派137支驻村帮扶工作队分别到29个贫困村和108个贫困人口超过100人的面上村开展驻村帮扶,组织发动全市7926名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

3)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深化债务风险防控改革。制定《沅江市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实施方案》和《沅江市隐性债务2018—2027年化解方案》,严守省定政府性债务限额红线,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完成201家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部债务监测平台建设,全面清理46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债务情况,2017-2020年累计还本10.17亿元,付息3.54亿元,债务率稳定控制在108%左右,保持在绿色可控区间。二是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规范民间融资行为、贯彻《湖南省交易场所监管暂行办法》,非法集资案结案4起。加快农信社改制、加快村镇银行发展,完成不良资产处置;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1家上市创业板,1家上市新三板1家完成股改,7家进入省、市拟上市企业资源后备库;大力推进地方企业发债融资,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发行不超过9.4亿元的企业债券,向证券交易所申请发行不超过4.8亿元的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创建金融服务创新示范园进展顺利。三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义务的宣传,督促企业依法履行信息公示义务。

1.2发展形势

未来十五年是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沅江市加快发展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从全球视野看,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大变局加速演进、不断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复杂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潜力足、韧性大、活力足、回旋空间大,社会大局稳定。从省市层面看,推进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对外开放、扩大内需市场的潜能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空间广阔,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强劲。从我市层面看,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益(益沅桃城镇群)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提质增效、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经济体制、土地等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更加多元。客观分析沅江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次不高,创新驱动内生乏力,城市功能有待提升,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营商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缺口明显加大。麻纺、造纸曾是沅江市的一大支柱产业,自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以来,不仅每年减少1.2亿元的税收,而且在十四五”期间将持续存在渔民、苇民、纸厂人员安置问题。

综合判断,20212035,沅江市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挑战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复杂严峻。为了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的能力,沅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发展思路。中共沅江市委第十二届九次全会郑重提出深入推进二次创业”、加快高质量发展主题。相比以生存创业、粗放式发展模式的“一次创业”,“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入推进二次创业,是沅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必然、现实的要求和形势的需要。一是沅江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精神状态推进新的发展。这是一种继往开来,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腾飞,也是沅江当代人的责任与担当,需要全体新老沅江人的共同努力。二是沅江正处于后发赶超、经济转型、生态重塑的关键期,必须彻底摆脱过去以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三是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是在充分研究市情和形势的前提下作出的决定,以全新的理念,加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省内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沅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二次创业,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3总体思路

1.3.1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坚持“三高四新”战略引领,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建设产业强市、生态名市、文化特色市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兴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战略,深入推进“二次创业”,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沅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1.3.2总体要求

——后发赶超高档位发展GDP增速高于国省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确保进入环洞庭湖区、益阳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重跻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20强,环洞庭湖区10名;益阳县域经济发展3位。

——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创新引领、生态优先、为民利民。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智能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大,对外开放达到新高度,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型经济、金融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补齐短板高标准发展沅江市最大的市情是水情,要趋利避害,做好水文章。发挥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体经济及船舶制造等产业。消除水的阻隔,畅通交通网;根治水患,大兴水利;防治水污染,继续打好洞庭湖水环境整治攻坚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转换动能高水平发展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动力转换。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制度性成果,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1.3.3战略定位

1)发展定位:围绕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综合考虑沅江未来十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2035年沅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是:瞄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洞庭湖区门户城市、县市区第一方阵”,以将沅江打造成“现代绿色滨湖特色城市”为总定位,具体实现:

1、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门户城市,以产业强市、生态名市、文化特色市为目标,打造以湿地、绿色、生态为特征的洞庭水上之城

2、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文明交通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智慧城市,打造宜居、宜业、宜视、宜游、宜读”全国一流城市。

3、建设长株潭益(益沅桃城镇群)城市群卫星城市,打造长株潭益现代都市区卫星城市。

4、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打造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2)目标定位:“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三市”:

1、打造产业强市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商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主攻新经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旅康养等新兴产业,引进多个游购娱于一体的新业态知名商业综合体,打造特色街区和商业中心,繁荣商业。加快构建绿色农业高地、加工制造高地、生态旅游高地。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壮大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引进一批移动互联网、现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中心企业落户沅江、聚集沅江。

2、打造生态名市发挥沅江市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生态优先为主的方针,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以构建四湖(五宜湖城、文旅湖岛、生态湖洲、鱼米湖乡)格局为抓手,从创建生态庭院抓起,发展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园区、生态产业、生态产品、生态消费。将生态二字贯穿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维护力度,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气势、大氛围,全力打造国内享有盛名的生态沅江。

3、打造文化特色市沅江文化是洞庭湖文化的代表。充分挖掘沅江建县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彰显具有沅江特色的洞庭湖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渔樵文化及地方特色民间文艺。加大湖乡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融合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内涵的旅游景点、旅游品牌。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3.4发展战略

——产业兴市战略产业建设作为唯一载体,产业兴,带动经济振兴。加大立项争资和招商引资力度,谋划推进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下大力气实施一批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建设、园区项目,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推动沅江县域经济真正完成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大人才及优质企业引进、培育力度,集中领导、人力、财力,对标营商环境先进地区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不动产登记、缴纳税费、跨境贸易,获得水电气、信贷,保护投资者、解决商业纠纷、企业破产重整等政策服务领域的差距,深化经济社会、农业农村、生态文明、民主法制、文化、司法、党建、纪检等八大体制改革完成既定任务。

——生态立市战略牢固树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耕地、湿地、生态红线,统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统筹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统筹水环境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发展,倡导绿色政绩,强调绿色增长,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设绿色沅江。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水、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努力构建秀美、人文、幸福新沅江。

——创新活市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从经济增长供给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上寻找新出路,把创新引领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实现动力转换,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市场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引进一批新基础设施5G移动互联网、现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人工智能企业落户沅江、聚集沅江。

1.3.5主要发展指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全市“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规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2025350亿元,年均增长8%;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70亿元、125亿元、155亿元,年均增长3.6%7.8%11%

2、三次产业结构:2025年三次产业占比为20:36:44,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0%,比2020提高5.5个百分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5135.7亿元,年均增长8%

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GDP比重达到3%以上

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5达到40000以上,年均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570元,年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130元,年均增长8.5%

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5年达到59%,比2020年提高4.9个百分点

8、科技创新:2025年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比2020年提高0.3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4/万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2%以上

专栏:沅江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属性

绝对值

年均增长(%)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270.03

350

8.0

预期性

2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37.4

38

[0.6]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10.0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92.98

135.7

8.0

预期性

6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率(%)

2.8

3

[0.2]

预期性

7

常住人口城镇比率(%)

54.1

59

[4.9]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8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

2.1

2.5

[0.4]

预期性

9

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

1.57

2

[0.4]

预期性

10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例

 

50

-

预期性

民生

 

指标

11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9548

40000

8.9

预期性

12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100

[5]

预期性

13

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年)

76.2

78.2

[2]

预期性

15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2

-

预期性

16

劳动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12

[1.5]

预期性

17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85

90

[5]

预期性

18

每千人口拥有护理型养老床位数(张)

 

3.4

-

约束性

生态

 

文明

19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完成省定目标

 

约束性

2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完成省定目标

 

约束性

21

森林覆盖率(%)

24.88

25.33

[0.45]

约束性

22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2.3

95

[2.7]

约束性

23

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85

88

[3]

约束性

安全

保障

24

食品安全合格率(%)

95.5

98

[2.5]

约束性

2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44.94

50以上

 

约束性

26

亿元GDP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0748

0.0075

 

约束性


第二章  总体优化主体功能布局 构建湖城空间发展新格局

沅江市地处洞庭湖腹地,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是长株潭益城市群重要卫星城市。立足沅江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新时代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要求,优化主体功能布局,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三大空间格局构建可持续、绿色、生态湖城空间发展新格局。

2.1完善生态功能空间布局

深化国土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加快转变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2.1.1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沅江市湿地众多,境内坐落多座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72512公顷。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突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保护,改善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冲突,对生态功能不造成明显影响的现状建设用地适当调整,严格划定城镇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空间开发管制边界,并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分区域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2.1.2正向优化永久基本农田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现状质量和潜力予以科学评估。对接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初步方案,结合永久基本农田评价,提出优化调整方案,合理再分配农业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确保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提升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地力条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增加可持续的优质农产品产量与质量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结合三调初步成果,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图斑面积为49769公顷,以此为基础,为未来发展建设预留出空间,同时保证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2.1.3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

沅江市部分自然保护地内存在零星细碎图斑、已建合法用地、集中连片耕地等问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地纳入自然保护地。

 

序号

自然保护地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1

南洞庭自然保护区

779.21

2

琼湖国家湿地公园

16.88

3

龙虎山省级森林公园

1.39

4

黄家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沅江区域

3.99

5

大通湖湿地公园沅江区域

0.55

    

802.02

 

2.1.4构建“江湖连通生态安全格局

制定覆盖全域的环境与生态保护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片区生态保护机制。依照生态保护的理念,整合沅江市各类要素,根据各个乡镇不同的条件定位和生态基底,制定相应保护政策和制度,实现城乡资源环境优化。

保护沅江市河流湖泊水网生态空间格局,严格划定湖泊湿地水域)、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域,完善城镇发展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整体格局共同生长的发展模式,强化沅江传统水乡风貌,突出城乡空间特色差别,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落实为严格按照空间管制的范围和要求进行管理,沅江“生态名市”风貌特色,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效益。

沅江市生态保护敏感性评价

敏感性等级

面积(hm2

占比(%

主要分布区域

不敏感

76692.86

38.09

草尾镇、共华镇、黄茅洲镇、南大膳镇、泗湖山镇、四季红镇、阳罗洲镇大部分区域

一般敏感

35470.84

17.61

茶盘洲镇、南嘴镇、新湾镇、胭脂湖街道办事处的部分区域

中度敏感

1154.61

0.57

零星分布于各乡镇

高度敏感

88050.74

43.73

洞庭湖、南洞庭、漉湖湿地保护与发展事务中心管理的辖区、市湖洲的大部分区域

总计

201369.06

100

 

 

2.2构建特色发展布局

依托沅江市优质的湖水资源,以构建四湖发展新格局为着力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湖特色发展布局

——打造五宜湖城”。以河湖、生态廊道为脉络,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打造以水、廊道为骨架的城市新格局;以污水治理为契机,再造水生态,发展水经济;以开展五城同创为抓手,打造宜居、宜业、宜读、宜视、宜游湖上之城;以全面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和全民共管的城市治理机制为突破口,促进城市有序开发和良性发展;以园区为重点,做强产业;以引进名企、名校、名院为重点,发展新业态、新经济,打造康养之都、特色城镇。

——打造文旅湖岛”。依托洞庭湖生态资源财富,以赤山岛国际第一大内陆岛为引爆点,融合洞庭湖文化、赤山岛文化及特色民间文艺、赤山岛旧石器遗址文化、范蠡西施隐居名人典故、赤山岛湖岛景观等,通过建设特色小镇,全力将赤山岛打造成生态湖岛、文化旅游岛。

——打造生态湖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指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等级划分,顺势而为,在严格按政策抓好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湖州资源,建成洞庭湖国家公园作出积极贡献

——打造鱼米湖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立足优势资源禀赋,构建湖乡特色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融合发展。

2.3优化城镇体系发展布局

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2.3.1打造集约高效城镇空间

——科学确定人口发展规模根据人口增长及迁移情况2025年沅江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为30万人2035年约为36万人

——打造功能强化、组团集聚的城镇体系建立适合沅江市城乡统筹要求的空间等级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乡村,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个规模等级。

沅江市将打造成为人口集聚、经济繁荣、品质高尚、生态宜居的洞庭水上城市,提升其在益阳市及湖南省的功能与综合地位。沅江市未来承担的城市职能包括:

l 中国独特的水景生态旅游城市;

l 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县市级示范城市;

l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l 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西部重要的次中心城市;

l 湖南环长株潭现代都市圈卫星城市;

l 环洞庭湖城镇群最具吸引力的居住地之一;

l 环洞庭湖城镇群绿色生态农业基地;

l 环洞庭湖城镇群新兴加工制造业和产业转移基地;

l 环洞庭湖城镇群最具吸引力的湿地生态观光旅游基地;

l 环洞庭湖城镇群特色文化体验区;

l 益阳市副中心城市;

l 沅江市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推动城镇空间集约成片发展针对城镇空间规模优化,适当调整城镇规模,对于发展潜力大的区域预留足够的空间,对于走在发展前列的地区,应保证其已有发展空间;对于城镇空间边界优化,合理清退对于生态敏感区的不当开发,对于有合理外扩需求的,予以满足;合理调整城镇布局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空间的布局,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城镇空间物资流转率。

 

2.3.2推进中心城区布局优化

沅江市中心城区三面环水,为营造高效紧凑、生态优美的城市格局,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考虑沅江市综合情况,提出东提西扩南进北拓”优化布局

东提:向东提升,推进老城区提质改造工程;

西扩:向西扩充,开发两湖新区(胭脂湖浩江湖);

南进:向南推进,主动融合益沅桃城市群(益阳、沅江、桃江),对接长株潭城市群

北拓:向北拓展,新建沅江中心城区以北沿湖环线公路、沅共大桥、白沙二桥,连通共双茶垸、大通湖垸,实现环南洞庭湖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章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 打造现代经济发展新体系

坚持创新引领,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园区高品质发展、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农业高地、加工制造高地、生态旅游高地,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沅江打下坚实的基础。

3.1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十四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按照三农工作总体定位,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农业生产新型主体,走出一条规模、高效、生态、品牌、智慧、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沅江特色现代农业之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

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130元,年均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比在1.77左右,努力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绿色生态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进入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3.1.1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思路,围绕四水一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发展沿G234至茶草线沿线的现代农业示范线及乐漉线沿线的现代农业示范线,巩固提升以一镇三湖为中心的南部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区及以草尾镇、黄茅镇为中心的北部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两区建设成果,在每个镇、场、街道建成一个3000-5000亩能辐射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同时推进芦笋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南大膳农业产业强镇和共华芦菇小镇建设,形成区域性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强镇和特色小镇为主体,覆盖产业、研发、休闲、旅游的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在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上形成两线引领、两区支撑、多园联动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个。

 

专栏: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及园区建设工程

南部城郊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三眼塘村为中心,整合两湖新区片区、回龙山片区以及沿X001原沅益公路两侧、沿G234国道两侧现有小水果、蔬菜基地,打造“一个中心两个片区多点示范”的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区。

北部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区:以草尾为中心,打造“一线两核多点”。“一线”:即乐漉线现代农业示范线草尾至黄茅洲段;“两核”:即草尾发展核和黄茅洲发展核;“多点”:即依托现有基地,发展500亩以上水稻生产基地5个,水产基地2个,蔬菜基地3个。

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建设:完成胭脂湖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产业园、琼湖街道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园、新湾镇湖岛休闲农业产业园、南嘴镇特色柑橘种植示范产业园、草尾镇精品粮油科研示范产业园、阳罗洲镇高档优质稻标准化生产产业园、四季红镇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园、黄茅洲镇果蔬标准化生产产业园、南大膳镇健康水产养殖产业园、共华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园、泗湖山镇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园、茶盘洲镇生态种植产业园、漉湖芦苇食用菌特色产业园、南洞庭生态优质芦菇产业园等14个特色产业园。

现代农业沅江芦笋芦菇产业集聚区建设:依托优势芦苇、芦笋资源,以漉湖、南洞庭湿地保护与发展事务中心、共华镇、南大膳镇、泗湖山镇等为核心,建设芦笋采摘基地12万亩,芦苇食用菌生产基地2万亩;促进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形成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项目建设:扶持发展和培育一批初、精深加工企业产业融合主体;创建一批区域品牌;扶持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3.1.2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新品质

1)坚持农业优质发展

按照稳定生态优质水稻、做强生态优质水产、做优生态优质水生蔬菜、做特生态优质水果的思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型发展为目标,加快发展“四水农业”,提升主导特色产业品质。

——稳定生态优质水稻: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的建设和管护,严守76.61万亩耕地红线,确保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07.2万亩、早稻播种面积40.7万亩、总产量稳定在45万吨以上。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完成35万亩已有高标准农田的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70.69万亩,占基本农田面积80%以上。推进模式创新和结构优化,加强粮食高产创建和优质稻米生产。推进湘米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高档优质稻订单生产基地40万亩;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稻油、稻稻油水旱轮作模式,建设稻油、稻稻油水旱轮作试点面积2.6万亩。

——做强生态优质水产: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健康生态养殖,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渔业种业体系。积极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将水产品优质率提高到90%以上。大力推进一鱼一产业”“一鱼一品牌”“一鱼一板块的优势水产区域化和渔业产业化建设,加快渔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水产育种创新和种业示范基地5000亩;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家,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家;建设稻虾综合示范基地2.75万亩,带动全市25万亩稻虾综合种养;完成养殖池塘标准化、设施化升级改造5万亩。完成沅江市垸内湖泊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治理湖泊6.5万亩。同时,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养殖,促进畜牧业更大发展。

——做优生态优质水生蔬菜:在湿地保护前提下发展洞庭四珍芦笋、藜蒿、芹菜、蓼米等湖区野生蔬菜特色品种,采摘基地面积稳定在12万亩以上。大力发展常规蔬菜、水生蔬菜种植。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控,集成组装节能、节水栽培技术模式,推进产品质量升级,提高产品档次。加大对共华镇、新湾镇、草尾镇等基础设施水平较好,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乡镇扶持力度,建设一批环境安全型温室,提高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智能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以辣妹子公司为龙头,在胭脂湖办事处创建辣椒良繁基地3000亩,辐射生产基地10000亩,打造集生态、文化、生产、生活为一体的辣椒小镇。2025年,全市建设蔬菜种苗繁育中心3万亩,设施化蔬菜基地2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芦笋绿色生产基地10万亩,芦苇食用菌生产基地2万亩。加大对接力度,将沅江生态优质水生蔬菜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供应基地。

——做特生态优质水果:加强柑橘等特色小水果新优品种的引进、选育、试验和示范推广,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推进水果产业与沅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南部丘岗区4个乡镇为实施重点,加强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柑橘品种改良力度,在胭脂湖、琼湖、南嘴、新湾建设柑橘良繁基地5万亩、品改基地3万亩。沿G234线发展打造小水果休闲产业带,带动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专栏:四水农业优质品牌发展工程

稳定生态优质水稻:新建及改造高标准农田47万亩;进一步完善北部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南大膳镇、阳罗洲镇、泗湖山镇布局3处工厂化育秧中心,育秧能力2万亩;共华、泗湖山、茶盘洲、南大膳、阳罗、胭脂湖、高新区等13家粮油企业进行提质改造;年试点建设稻油水旱轮作面积2.6万亩。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种粮经济效益。

做强生态优质水产:创建国家级水产育种创新和种业示范基地5000亩;在南大膳进行水产数字农业试点,做大做强南大膳乌鳢”品牌。在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琼湖街道、南嘴、共华、泗湖山、茶盘洲、南大膳、阳罗湖等乡镇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家,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家;在泗湖山、草尾、四季红镇建设3处小龙虾繁育基地1万亩;推广建设稻虾养殖综合示范基地3万亩。

做优生态优质水生蔬菜:在共华、黄茅洲、南大膳建设蔬菜工厂化种苗繁育中心3万亩;推广建设设施蔬菜基地2万亩,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依托实验区50万亩湖洲资源,建设芦笋、藜蒿、芹菜绿色野生蔬菜基地10万亩。

做特生态优质水果:在南部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琼湖、南嘴、新湾等乡镇建设柑橘良繁基地、柑橘品改基地5万亩;建设优质水果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3万亩。同时,在胭脂湖建设中药材良繁基地5万亩;在胭脂湖街道、南嘴、新湾、茶盘洲镇等地发展以枳壳、吴茱萸种植为主的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5万亩。

2)坚持农业绿色发展

加强农田资源保护,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对贫瘠土壤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培肥措施改良,达到高产土壤目标。对土壤污染严重、区域生态功能退化、可利用水资源匮乏等不宜连续耕作的农田实行轮作休耕。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施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力争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均减少4%以上。推进统防统治,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全市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8%以上。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推广绿肥种植,冬绿肥种植率达90%以上。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以高效低毒低残留低剂量农药替代高毒低效高剂量农药,推进绿色防控病虫害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资源化利用。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加大养殖尾水治理。

 

专栏:农业绿色发展工程

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建设高标准柑橘示范基地3万亩;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有关试验10个。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对全市从农田面源污染、畜禽面源污染、水产面源污染、地表径流污染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完成产地面源污染治理50万亩;完成100条地表径流污染治理。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及治理项目:完成耕地三区划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10万亩,严格管控区实行退耕。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全市地膜、秧盘、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

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开展农业生物灾害监测与预防、开展农业生物灾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0%以上,开展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防控25万亩、开展农业生物灾害统防统治。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年产15万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项目,秸秆收储运站点20个,加工及运输装卸设备,年收储秸秆25万吨,食用菌基地1000亩。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建设6000m3厌氧消化装置,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集中供气及配套设施;建设中小型联户沼气工程及配套设施250处;建设有机肥加工厂3个,年生产生物有机肥20万吨。

集中连片精养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生态沟渠、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湿地洁水池及过滤坝等,总规模7万亩精养池塘。

大通湖流域稻虾尾水治理:建设精养池塘7万亩,配套建设稻虾综合种养设施设备,治理养殖尾水,包括:生态沟渠、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洁水池及过滤坝等。

3)坚持农业创新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推进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粮油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协同发展,推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农机、农业机器人等新装备在规模种养领域广泛应用。推进设施、农机和农艺技术融合创新,促进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同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现代农业技术集成配套,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园的平台作用,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高新农业企业。建设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实用技术转化应用、技术服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结合数字沅江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造沅江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水稻、渔业、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加快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到2025年,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基地6个,农村村级电商覆盖率达10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100%,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00亿元。

 

专栏: 农业装备、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工程

水稻全程机械化: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推广高效新型实用机械,重点解决机插、机防、机烘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化生产问题。推广收割秸秆还田一体机、植保无人机、节能烘干机等。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科技产业园1000亩,其中包括建设沅江市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创业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平台。

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提升工程:新建产学研基地5个;新建博士工作站1个;打造创新服务平台1个。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开展实用技术转化应用、技术服务、建设1-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200户,脱产培训基层农技人员40人,建设农民田间学校12所。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育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200-300名。

沅江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并应用病虫害预警模型和成熟度预测模型,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建设农业科技综合信息“云”服务平台。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沅江农产品特色港”市级农村电商平台;在全市各乡镇村建设实体服务网点200个;在全市区各居民小区布设服务网点不低于200个;培育大、小农村电商200家以上,其中年交易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电商10家以上。

主要农产品数字化生产试点示范项目:建成水稻、蔬菜、水果、渔业养殖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各1个,建立生产数字化监测、智能化预警、远程化管理等现代化生产模式;建设全程可追溯系统。打造优质水稻数字化生产试点示范区1万亩。

“数字村庄”建设: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家庭具备100M以上接入能力;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智慧广电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推广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推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

 

3.1.3建立现代农业质量安全新体系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科学确定和调整农产品生产区域,健全市、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充实基层监管机构条件和手段。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强化质检机构资质认定与考核,提升农产品质检专业化水平。建立市、镇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无缝对接国家、省级监测网络,改进监测方法,扩大监测范围,提升抽检科学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监测,重点渔业水域和主要种植基地环境监测率达到100%。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四项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完善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平台,全市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和赋码标识的数量达1000个。

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加快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战略实施机制,构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系,塑强一批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创建地域特色鲜明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企业与原料基地紧密结合,加强自主创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积极引导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到2025年,重点培育打造沅江芦笋”、“沅江柑橘”、“沅江芦菇”、“沅江大米”、“沅江枳壳”、“沅江大头鱼等区域公共品牌6个;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培育上市企业1-2家;新增绿色有机产品15个。

 

专栏: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品牌培育与推广:培育打造区域公共品牌6个;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培育上市企业1-2家;新增绿色有机产品15个。

沅江市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建设项目:全市范围内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13个,总烘干能力4086/天。

沅江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项目:配置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微生物检测相关设备、样品前处理小型仪器设备20台(套),重点提升粮油中真菌毒素、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的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升级和改造粮食检验监测中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检测设备提质升级,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沅江市“十四五”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

2025

年均增长(%

属性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总产量

万吨

44.94

50

2.2

约束性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17.58

18.66

1.2

预期性

蔬菜总产量

万吨

80.93

83

0.5

预期性

水果总产量

万吨

26.39

27

0.5

预期性

肉类总产量

万吨

4.39

4.73

1.5

预期性

禽蛋总产量

万吨

3.31

3.53

1.3

预期性

高效设施农业基地面积

万亩

0.37

1

22.0

预期性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

254.6

260

0.4

预期性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

%

2.62

10

30.7

预期性

生产体系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81.78

86.69

1.2

预期性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93

95

0.4

预期性

农业信息化率

%

76

95

4.6

预期性

高标准农田比重

%

68.7

80

3.1

预期性

经营体系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

%

61.56

70

2.6

预期性

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

%

81.60

90

2.0

预期性

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

%

82.32

95

2.9

预期性

新型职业农民占比

%

11.22

20

12.3

预期性

农户参加合作社比重

%

65.35

85

5.4

预期性

质量效益

农业劳动生产率

/

20759

25000

3.8

预期性

土地产出率

/

1683

3000

12.3

预期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99.30

99.7

0.1

预期性

“身份证”赋码标识农产品个数

31

200

45.2

预期性

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

%

6

10

10.8

预期性

农业保险深度

%

82

88

1.4

预期性

绿色发展

农药施用量(折百量)

104.85

100.72

-0.8

预期性

化肥施用量(折纯量)

43489

33651

-5.0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

88.24

92

0.8

预期性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

86.84

100

2.9

约束性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示范村

14

20

7.4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667

29130

8.5

预期性

村庄生活污染垃圾有效处理率

%

99.4

100

0.1

约束性

3.2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打造特色工业小镇及外协产业承接地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做大做强船舶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湖鲜食品加工业四大主导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企业主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促进制造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集聚集群发展、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全市工业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4.8%,增加值年均增长8%,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以上;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总部企业达到12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38%全市至少新增1家上市企业,新增1新三板挂牌企业,至少有3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培育形成5个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发展2个百亿产业集群:船舶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

3.2.1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

——集聚发展船舶制造业依托沅江市船舶特色小镇获批省级特色工业小镇的契机,重点打造船舶高端功能集聚区、内河船舶制造集聚区、游艇及公务船艇集聚区、船用舾装件及配套产业集聚区等四个功能区。以亚光科技、湖南金航等为龙头,紧抓“绿色环保、新能源、智能智慧、军民融合”等关键词,围绕船舶特色产业,加强船舶产业链的深度与广度,形成覆盖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的产业链上下游全闭环,打造港经济。优化规划沅江船舶产业园,规划建设园区1.8平方公里,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形成船舶产业集群发展,持续推进船舶动力系统、电控系统、新材料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2025年,船舶制造业实现产值110亿元,年均增长16%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实施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发展。以中联重科为龙头联合本地老牌机械企业形成集工程机械、现代农业装备、新能源汽车以及节能环保装备于一体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赤塘工业集中区中联重科智能制造园为核心,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的沅江智能制造园。依托中联重科、中涛专用汽车等企业,建设好外协产业园,形成上下游配套产业链2025年,沅江智能制造外协园建成投产,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年均增长15%

——创新发展纺织服装业将纺织服装业作为园区特色产业,实施三品战略。以现有服装产业园为基础,结合沅江苎麻之乡的原材料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新材料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高档休闲服装、棉麻辅料供应、麻纺织生产等,形成系列化特色品牌产品,打造集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会展中心五位一体的中部地区知名服装产业城。十四五期间,以现有服装产业园为基础,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以新马制衣为龙头,发展成衣加工泉奇科技牵头,进行品牌创建优愽服饰牵头,发展校服生产波尔泰皮草牵头,发展皮草制造产业。做大做强“鑫海绳网”品牌,大力发展海洋渔网、军民两用绳网、星海运动绳网。2025年,引进纺织服装及配套企业50家,培育规模企业30家,产值达270亿元年均增长12%

——提升优化湖鲜食品加工业坚持以政府扶持、市场导向、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品牌培育为总体思路,按照基地+企业+园区+品牌的发展路径,发挥资源优势,加快食品加工业改造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推动传统食品产业向中高端绿色健康食品、保健食品以及生物科技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集芦笋加工、果蔬加工、水产品加工、稻米加工、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湖鲜食品产业园。以现有食品产业园为基础,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以辣妹子公司为龙头,着力推进孵化基地建设、企业品牌建设、科研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引导、原料农业基地化和政府性平台建设。2025年,培育食品加工规模企业60家,产值达230亿元年均增长13%

3.2.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高端新材料新兴产业把握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历史机遇,着力引进新材料企业,大力开发智能化、低碳环保的产品。鼓励支持汽车、军工轻量化材料研发与生产,促进新材料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引导新材料产业向高性能、高质量、高效能以及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建设高标准新材料产业孵化基地,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沅江建材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建筑建材产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业新型材料。依托沅江高新产业园区现有优势和技术基础,加快布局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耗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发展新优势。抢抓机遇、积极布局,培育发展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一批产业新业态,全面提升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新能源产业示范市综合推进风电、光伏发电以及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和有序发展。在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风能开发。风能开发布局综合考虑风能资源、电网接入条件以及已开展前期工作项目的深度等因素,重点布局推进黄茅洲、共华、新华、南大膳、龙潭沟、泗湖山等风电项目建设。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太阳能开发从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开发向综合利用开发转变,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重点布局推进沅江八形汊、沅江大榨栏湖沅江场部河渔光互补发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支持建设以自发自用为主要方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积极推进生物秸秆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开发。推进沅江凯迪生物质发电、益阳市北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支持填埋气、沼气等发电利用。

3.2.3发展壮大企业主体

——继续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推进中小企业上规入库深度发掘培育对象,开展精确的小升规政策宣传解读、上规辅导、跟踪服务,推动更多企业上规入库。2025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80以上

——围绕四大主导特色产业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加速骨干企业升高进程。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型、高成长型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在细分行业内技术领先、产品质量优、市场份额高、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鼓励进行产品升级,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大幅提升企业效益。

——实施企业上市破零倍增计划加快推进重点企业上市。按照重点储备、梯次培育、加速推动的工作思路,加快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到2025年,全市至少新增1家上市企业,新增1新三板挂牌企业,至少有3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力争有一家涉农企业在湖南省股权交易所标准版挂牌。加强对拟上市企业指导与支持。对拟上市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和市级领导对口服务制度,及时帮助解决企业上市的困难和问题。

——实施强链补链”计划,推动龙头企业壮大规模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骨干集聚,引导辣妹子、亚光科技、鑫海绳网等骨干企业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做响品牌。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拓展经营领域和业务规模,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强势带动产业快速强链补链,引领行业革新。到2025年,培育5家以上产值过100亿元企业。

沅江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表

(单位:亿元、万元/亩、个、%、平方公里)

类别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

增长率

2025年

年均

增长率

备注

经济

总量

工业增加值

74.69

78.95

1.1

116

8.0

 

规模企业

116

170

12.3

186

 

 

主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

船舶制造

42.1

65.4

2.5

110

 

 

先进装备制造

38.8

50

2.6

200

 

 

湖鲜食品精深加工

63.8

107.4

10.2

230

 

 

纺织服装

67.8

113.5

9.9

270

 

 

科技

 

 

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29.8

52.73

4.9

87.5

6.6

 

高新技术企业

6

23

4.25

50

4.5

 

研发经费内部支出

1.2

6.98

1.07

9.6

0.7

 

省级及以上研发

机构数量

1

3

0.5

6

0.5

 

省级及以上产业

服务促进机构数

1

2

0.25

5

0.5

 

专利申请授权数

47

110

23.69

200

15

 

园区

 

 

发展

技工贸收入

185.13

267.6

7.65

520

 

 

入园企业

110

184

10.84

250

 

 

工业增加值

43.68

57.85

5.78

115

 

 

用地规模

/

4.43(累计开发面积)

/

10.37

 

 

土地集约利用指数

/

87.93

/

90

 

 

单位面积税收产出强度

3.88

7.4

13.78

15

 

 

绿色

生态

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1.54

6.35

/

10

 

 

3.2.4加快园区高品质发展

湖南沅江高新产业园区是全市实体经济发展和壮大的主要基地,是创业创新创造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十四五期间,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国家及湖南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为契机,以培育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集群为重点,将沅江高新区建设成为沅江市域经济增长的极核、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中、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2025年,园区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作用更加凸显,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产业集群竞争力显著增强,走在省园区高质量发展前列。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5亿元,新增入园企业达到160家以上。到2025年,船舶制造业实现产值11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145亿元,湖鲜食品精深加工业80亿元,纺织服装业95亿元。

——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一是产业科创能力有效提升,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到2025年,建成一批创新载体和科研平台,其中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达12个,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达到9.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增长,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7.5亿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50家。二是园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到2025年,园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园区单位面积税收产出强度达15万元/亩,土地集约利用指数达90%,用地规模达到10.37平方公里。三是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高,招商引资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达10亿元,招商引资总额达50亿元,基本形成高水平、高质量全面开放新格局。

——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一是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按照产业社区的模式完善园区空间结构与发展环境,健全教育医疗服务功能,加快安置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电商物流、商业网点文体、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园区光纤宽带网、公共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园区”。开展5G网络应用试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园区环境治理、网络安全、交通物流等方面的应用。三是打造绿色生态园区。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加大对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力度,加快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绿色生态发展。到2025年,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成效,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达10%

 

沅江高新区产业布局与功能分区图

3.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战略重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3.3.1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大力推进商贸物流业发展

大力推进商贸物流业补链延链、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商贸产业体系,促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将沅江商贸物流业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湘北地区商贸物流集散中心。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5.7亿元,年均增长8%;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达到2.1亿美元,年均增长10.1%;全市规模以上商贸物流企业达到3-4家,商贸物流产业新增从业人员0.2万人,比2020年增长40%。一是构建现代商贸物流运营新体系。到2025年,依托物联网发展基础,以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市场体系建设为平台,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为链条,打造沅江现代商贸物流运营新体系。二是建立现代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新平台。引进和培育集购娱游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着力打造特色街区和商业中心。合理布局农贸市场,加大农贸市场改造力度,使之成为区域农产品的集散地。推进陆地、水上船舶加油站(点)布局完善。加快粮食储备库建设,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推进电商体系互联网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加强专业电商人才培训。建设和管理好沅江特色农产品网销目录库,对遴选产品进行深度策划和包装,完善生产、加工和销售信息,委托专业机构建立与网销量匹配的产品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创新现代商贸物流高水平发展新机制。顺应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新态势、新体系、新平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商贸物流发展高水平运行机制。加强政策研究对接,改革创新,加快出台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行业资源,形成推动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四是培育拓展外经贸发展新优势。做好新出口企业的孵化工作,培植壮大出口主体,加大绳网、服装、食品等出口基地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健全出口品牌培育机制,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提升出口核心竞争力,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加快国际市场开拓。五是全面激发供销发展新活力。以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为重点,通过基层社改造和村社共建、电商助推、项目培育等,主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变化、加快改革,创新发展,优化服务。到2025年,综合改革的溢出性效应日益明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农服务水平更加高效,供销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现。

2加快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金融业组织体系健全、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金融产品更加多元化、特色化、精品化,金融服务实现差别化、精细化,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提高,金融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均有大幅提升。到2025年,全市贷款规模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存款规模达到460亿元,年均增长10%。一是完善金融组织结构。引进一批管理规范、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股份制银行、投资银行、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入驻沅江,逐步建立多元化金融体系,优化金融业结构和布局。二是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快融资担保业务发展,充分发挥担保机构融资杠杆作用,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并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持续增加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进一步深化金融创新。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大力推广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安全生态金融区的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优化金融产品结构,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创新金融产品,丰富金融品种,拓展金融业务。四是确保金融稳定运行。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稳妥防范处置突出风险点。着力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风险,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增强风险抵补能力。加大防范处置非法集资和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工作力度,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

3)鼓励和扶持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发展

大力发展科技研究开发服务,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提供面向市场的专业研发服务。推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对接高新区检验检测产业布局,围绕重点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搭建一批融合检验检测、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培训咨询功能的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与标准化质量支撑体系。推动软件产业高端发展,鼓励嵌入式软件企业和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提高对终端设备的配套能力。

3.3.2提档升级生活性服务业

1)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以沅江市历史文化、南洞庭湖湿地生态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康养旅居和生态教育为核心竞争力,逐步将沅江市打造成集养生度假、亲子活动、湿地保护教育、渔耕民俗、水上体育竞技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湿地旅游度假目的地。到2025年,基本完成全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争取成功建设文旅体中心1处、4A景区2家、3A景区和省旅游特色名镇1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2家、四星级旅行社1家、10个以上星级乡村旅游点。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十四五期间,预计接待游客总人次达到3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一是加快建设全域旅游发展体系。通过三线一中心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外部旅游导视系统和旅游集散网络,依托文旅体中心”,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和智慧旅游数据中心,继续推进我市旅游厕所、停车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环城“五湖”旅游、洞庭乡愁三眼塘、新湾商圣小镇和民心综合产业园游客中心和内部旅游导视系统建设。二是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围绕一大岛、四小岛、一公园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三线一中心交通连线,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集聚特色发展,全力打造国际湿地旅游度假目的地。三是推进等级景区创建。推动旅游+(特色文化、体育、农业、工业、商贸、名镇、名村、名垸、名人、交通、渔光互补发电基地、生态环境治理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休闲观光体验目的地,全面提升旅游名气看点十四五期间,力争把洞庭乡愁三眼塘打造成为国家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和4A级旅游景区,升级城区五湖生态水城为4A级旅游景区,完成新湾镇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和3A级旅游景区创建,打造民心田园综合体、小河咀画家村四星级乡村旅游点。指导旅行社、宾馆开展提质升星工作,创建一个以上四星级旅行社。

专栏:全域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一大岛”,即赤山国际旅游岛。赤山岛,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湖岛,现已初步开发新湾商圣小镇、阁老墓园等景点。依托赤山岛湖岛资源优势,以生态康养为主要发展方向,打造生态康养之都;以乡村旅游为重点,打造休闲观光体验目的地;与影视集团合作,打造影视制作湖岛外景基地。

“四小岛”,指处于洞庭湖腹地的莲花岛、管竹山、澎湖潭、明朗山等渔岛。利用长江流域禁渔禁捕契机,修建渔民新村,将渔民集中安置、转产转业,实现渔民“退房、退地、退人、退岛”。在渔岛上发展湿地观光、特色民宿、渔樵生活体验等旅游产品。

“一公园”,在南洞庭湖湿地漉湖片区下塞湖区域,修建摄影观鸟台、旅游栈道等设施,建设湖洲湿地公园,以下塞湖案为背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基地。

“三线一中心”的旅游线路:指陆路交通线、堤岸景观线和水上游览线,“一中心”是指沅江城区旅游集散中心。

陆路交通线:G234沅江段、乐漉线、茶草线等交通干线为轴,以全域旅游的思维,串联沿线旅游资源、打造生态廊道、丰富道路沿线景观、发展旅游业态、凸显本地生态文化,使这些道路成为带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交通轴线、串联我市重要景区的连接线、自带文化旅游审美功能的景观线,形成“点、线、面、片”联动发展的格局。

堤岸景观线。对主要旅游资源富集地和重点防洪地段的堤岸进行提质改造,做好美化绿化,使其具备景观功能,形成堤岸绿道系统。计划建设环赤山岛堤岸绿道、保民垸堤岸绿道、环城区堤岸绿道、两湖运动小镇堤岸绿道及环渔村绿道。

水上游览线。开辟沅江至明朗山(资江口)、沅江至下塞湖(可延长至城陵矶)、环赤山岛三条外湖水上交通游线。串联“一大岛、四小岛、一公园”等重点打造的湿地景点。结合“两湖运动特色小镇”和五湖水城景区,升级“五湖连通”为“七湖连通”,将浩江湖、胭脂湖和黄家湖通过人工运河连通,打造内湖水上交通游线和廊道。“水上运动特色小镇”在浩江湖区域规划建设内外湖连通涵闸,实现内外湖水体连通,实现内外湖水上交通游线的无缝对接。重点拓展水上训练、商务会议、湖鲜餐饮、河湖游艇观光旅游等项目,打造大型亲水型婚庆基地。

游客集散中心。以城区五湖水城景区和两湖运动特色小镇为中心,建成旅游综合接待服务中心和休闲度假景区,其服务功能辐射全沅江市,承担整个沅江旅游咨询、游客集散、旅游购物、后勤保障等功能。近期重点以运动和康养为发展主题,打造两湖运动特色小镇,建设特色渔民新村,辅以船艇制造、运动装备(含运动服装)生产等产业。

 

2)积极推进生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夯实养老服务发展基础,创新养老服务运营模式探索养老服务政策创新,大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是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促进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发展养老行业的主体,规范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管理,推进养老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二是配合医保部门探索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保险,建立不同失能状态老年人群的长期照护基础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标准与规范,提高专业化照护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区域性敬老院和照料护理区建设,提升敬老机构和救助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发挥农村敬老院区域性示范作用,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敬老院兜底保障能力。四是推动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养老服务公益行动,推动养老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积极探索互联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和智能养老技术应用,建成市级养老服务监管平台。2025年,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村达到90%以上,其中交由社会力量运营分别达到80%以上、60%以上;各类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达到100%,并达到星级评定标准,其中5所达到四星级以上标准。

3.3.3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1)加快本地服务外包业发展

紧抓大数据产业链,依托现有的数据产业基础,从大数据产业链的基础层入手,积极打造数据存储和服务器中心,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在传统服务业基础上运用新资源、新技术或新方法发展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新兴服务业,拓展物流服务外包,逐步发展工程承揽、教育培训等服务外包,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本地服务外包骨干企业。

2)支持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

互联网+流通为载体,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驱动,以建设沅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区为重点,支持和吸引京东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和电商平台落户沅江。到2025年,实现电商销售农产品零售额3.5亿元以上,农村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3)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按照核心带动、轴线发展、优势集聚、突出特色的思路,建设形成沅江高新区高端服务区。积极扶持现有企业总部,加快培育本地优势企业总部,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沅江设立区域总部,鼓励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营运中心、结算中心、会展中心、软件中心落户沅江。到2025年,企业总部达到15家以上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总部企业达到12

3.4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进一批有实力、有技术、有经验、有市场的投资者和企业,重点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实现各种产业形态优势互补,着力打造一批产业聚集发展平台。

3.4.1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一是鼓励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制造龙头企业利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转型成为智能化改造方案提供商,为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智能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空间。引导制造龙头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转向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服务企业。鼓励制造企业剥离服务部门,以产业链整合配套服务企业,推进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二是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平台载体。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服务平台,围绕制造业集群构建区域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在服务业集群内,完善创新创业投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法律体系,促使企业共享信息知识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3.4.2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放在提高二三产业比重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上。到2025年,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达到20:36:44,二三产业占比达到80%以上,比2020年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抓好四项工程、培育大特色产业小镇。第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产业延伸工程。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内部融合发展;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功能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推进新技术渗透融合发展。第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产业升级工程。顺应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第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产业渗透工程。推进服务业+产业行动计划,将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信息技术、公共服务等与一二三产业进行无缝对接,有机融合,做大做强。第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产业聚合工程。着力发展新型城镇化,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借力城镇化对城镇就业的吸纳作用、对消费结构和供给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

专栏:特色产业小镇培育工程

1沅江市胭脂湖智能制造工业小镇。总规划面积3541.8亩,其中一期规划用地356.8亩。主要涵盖六大功能(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展示、教育培训、生活配套),为沅江二次创业动力引擎,湖南生态工业小镇标杆,是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依托中联重科等行业龙头企业,利用胭脂湖湿地自然生态,对接两湖新区及胭脂湖小镇打造辐射中南的机械制造产业基地新沅江门户展示区。融研发办公、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企业总部、会展酒店、教育培训、生活配套、运动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工业小镇。

2沅江市船舶制造特色工业小镇。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面积4平方公里,利用船舶建造产业优势,形成船舶建造、维修、配套件生产、休闲、旅游娱乐于一体,功能完善的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小镇。大力扶持亚光科技、海荃游艇、桃花江游艇、金航船舶、帝豪舾装等重点船舶制造及其配套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支持新能源船舶研发制造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船舶特色小镇引进10家规模以上高质量船舶修造及装备制造配套生产企业。

3沅江市水上运动文旅产业特色小镇。建设赛艇俱乐部和赛艇码头等、体育中心(室内6000座规模)、文化中心(含图书、艺术、博物、展览、规划展示功能);4号岛广场和公园、集装箱创意广场;2号岛滨水广场、木栈道、观景平台、滨水城雕、垂钓台、沙雕乐园、湖心亭、休闲茶庄、湖滨漫道、五彩跑道、亲水广场;3号岛儿童公园、滨湖公园、摩天轮等。

4、沅江市辣妹子辣椒产业特色小镇。以辣妹子公司为龙头,在胭脂湖街道创建辣椒良繁基地3000亩,辐射生产基地10000亩,打造集生态、文化、生产、生活为一体的辣椒产业特色小镇。包括农业观光园,以辣椒集中化、规模化种植区,打造地区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园;精品民宿,围绕农业观光线路打造以农家院为基础的规模化、统一管理化的观光旅游助推力;辣椒研发中心,以辣椒种植、深加工为核心,为打造辣椒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辣椒主题博物馆,围绕辣椒渊源及相关种植、加工技术,打造专业化科技馆,汲取区域文化精髓,为区域辣椒产业进行文化赋能;人文娱乐,打造辣椒文化节,大型人文表演《沅江印象》。

5、沅江市四季红腐乳产业特色小镇。腐乳产业园改扩建厂房58000平方米及研发检测平台、加工设备及配套设施建设;玉鹊村、先锋村无公害原材料基地建设600亩、腐乳产业观光、旅游风光带及休闲旅游建设等。

6、沅江市沅江芦笋产业特色小镇。以泗湖山镇为中心进行辐射,建设23000平方米芦笋、芦菌生产加工厂房研发、实验及检测楼及冷库及冷链运输车;80亩钢架自动化芦菌生产大棚建设;10万亩芦笋基地建设等。

7、沅江市湖岛生态旅游特色小镇。以赤山岛国际第一大内陆岛为引爆点,融合洞庭湖文化、赤山岛文化及特色民间文艺、赤山岛旧石器遗址文化、范蠡西施隐居名人典故、赤山岛湖岛景观等,将赤山岛打造成生态湖岛、文化旅游岛特色文旅产业小镇。

8、沅江市共华芦菇小镇建设:以共华镇为基点进行辐射,结合乡村振兴,建设芦菇生产基地1万亩;扶持芦菇生产加工企业4家;建设芦菇产品商贸平台1个;合作社2个;发展芦菇特色农业休闲产业,将共华镇打造成沅江芦苇食用菌产业特色小镇。

专栏: 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工程

天下洞庭绿色智能仓储新技术开发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新建年产4万吨绿色优质米加工示范生产线2条;建设高标准粮食检测中心1个;建设高标准绿色智能仓库(实验用)一座。

提质改造水果加工产业:支持3家水果加工企业完成提质改造,扩大初加工,推进精深加工。

冷藏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新增冷库库容1万吨,新增冷藏车50台,新增田头仓储保鲜库200个。

小龙虾(水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加工厂房3000平方米,投资生产线3条。

沅江小龙虾交易(物流)中心:建设交易中心管理房500平方米,交易门店100000平方米。

农社生鲜体验馆:建设30个农社生鲜体验馆;引进电商与生鲜结合的农超100处。

水生蔬菜(洞庭四珍)生产加工产业园:引进食品加工企业15家;建设水生蔬菜生产线2条。

生态水稻农旅示范点项目:建设生态水稻农旅示范点2个。

湖南省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创建:实施道路拓宽硬化、民居提质改造、渠道疏洗衬砌、荷花观赏走廊建设、100亩油葵基地建设、200亩栀子花基地建设、100亩瓜果蔬菜基地建设、200亩稻蟹种养基地建设、200亩扶贫药材产业基地、500亩红米、黑米、香稻等基地建设。

3.4.3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制定出台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民参军和军转民企业产业项目、获得军工四证企业、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等依规予以支持和奖励。重点聚焦以船舶为主的机械装备、以军工新材料为主的特种装备、电子信息和以生物医药、纺织、食品为主的军用后勤物资,加快与军工部队的融合沟通,对接军工集团军民融合项目。争取在园区内布局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合作共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依托现有的军民融合骨干企业加强与知名高校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国家或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探索军转民民参军的融合机制。抢抓国家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湖南智能船舶制造等战略机遇,全力支持亚光科技国家小型船艇、金航船舶湖南省大船艇、鑫海绳网海洋工程与军民两用多元聚烯烃绳网项目做大做强,全面推进船舶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第四章  着力打造“生态名市” 彰显绿色发展新优势

沅江市地貌特征为三分水面分洲三分垸田一分丘,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善,发展态势强劲,打造生态名市具有比较优势。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四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主要任务。

4.1明确生态名市总要求

4.1.1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排位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建成国家生态市。创建生态文明城市主要指标

城市绿化:建成区绿地率≥31%。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8平方米。

环境管理与环境质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GDP降幅10%;辖区无劣于类水体,辖区内未出现黑臭水体或黑臭水连续三年减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以上。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监测总点次达标率≥80%。公众对城市环保的参与率>75%。地表水水质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8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10%

土地资源管理:合理安排市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上级下达的规划指标。

4.1.2生态名市实施路径

——制定方案,完善机制认真制定《沅江市推进生态名市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领导机制、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责任落实与追究机制,推进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全面达标。

——明确任务,协同推进2021-2022年,提质升级省级生态市建成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城市;国家重要生态功能达标城市。2023—2025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成国家生态市。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点任务与要求,营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4.2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深入开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并改善,土壤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明显遏制,自然环境更加宜居秀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4.2.1深化水污染综合治理

加强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大通湖、城区两江七湖等流域环境治理,严格执行污水特别排放限值和水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总量控制,严禁企业无证或超标、超总量排污,重点实施重要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强化食品加工、纺织、新能源等重点行业以及工业园区、港口船舶的水污染治理,稳步降低水污染负荷。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严控投肥投饵,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推动现有规模养殖企业完善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设施。

加快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到2025年,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GDP降幅10%

 

专栏:水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

水资源保障工程。实施沅江北部地区分片补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工程建设,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实施白沙长河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快建设大通湖草尾河等外河引水工程。

水污染防治工程。积极推广PPP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进城镇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达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中心城区和县城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分别达到100%、95%。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加强分散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施肥水回用、地表径流净化工程,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6%以上,有机肥使用量比重逐年上升,化学农药使用量逐年递减4%左右,农业面源综合防治试点全面开展。推广畜、禽、鱼生态健康养殖。

片区整治工程。巩固大通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国家试点成果,一以贯之推进大通湖流域片区整治工程,统筹推进沅江两江七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片区整治工程。沅江市域排入大通湖水量水质力争达到类,浩江湖稳定达到类。

 

4.2.2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清洁能源替代,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推进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现有除尘设施升级改造。严厉打击涉废气违法排污行为,全面整治“散乱污”,强化污染源头综合治理。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完善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强垃圾、落叶、工业废弃物,秸秆露天禁烧监管,治理餐饮行业油烟污染。强化施工场地扬尘污染治理,严格渣土车辆运输管理,推进文明施工。严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治理。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严格机动车环保管理及尾气管控,提高燃油品质。稳步淘汰“黄标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市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到2025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以上。

4.2.3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实施土壤环境保护工程,建立土壤环境治理调查、监测制度。加快土壤污染物源头治理,强化固废填埋场、废弃物堆场、重化工企业等监管,有效控制污染面蔓延。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管,鼓励增施有机肥和高效缓释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植保绿色防控技术。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污染程度,对土地进行生态修复。2025年,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80%以上。

 

专栏:大气污染和土壤综合治理重大项目

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工程。积极推广六大专项行动:中心城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工业企业排放管控、餐饮油烟和渣土污染治理及垃圾禁烧、砂石企业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

土壤污染防治工程。重点推进全市农田土壤污染治理及保护工程,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力推行减磷控磷和农药化肥减量行动。

 

4.3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加大森林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力度,大力完善道路生态廊道、水系生态廊道、山体生态廊道、动物(鸟、麋鹿)迁徙廊道建设,推进南洞庭湖湿地及市域内主要湖泊保护与修复,形成密布城乡、点线面结合的绿色屏障,让绿色成为大美沅江的主色调,打造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4.3.1加快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一是加强生态空间规划界限管制严控国土开发,严禁与主体功能区定位相悖的开发活动,固守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的生态红线,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推动重点功能区生态功能稳定增强,提高生态资源管理效益。二是协调山河湖林系统性保护。依托长江生态廊道及洞庭湖湿地生态涵养区,推进水体及湿地生态的修复进程。加强对区域内山体、森林、河流、湖泊等生态资源的保护,防治水土流失,严格保护耕地,健全生态系统自然休养生息制度。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天然林、公益林保护网络,落实植树造林、森林抚育、古树名木保护、林业防灾减灾和封山育林基础保障措施,加强重点防护林、退化林修复建设,推进林业信息化、行政执法规范化、科技攻关与创新、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林草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三是建成立体生态保护体系。基于沅江市独具特色的山水风貌,对城镇园林绿化带、河湖湿地及防护林带、道路绿廊等生态廊道进行系统性建设,加强同周边区域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山体水源涵养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及修复相衔接,构筑统筹城乡区域、点线面结合的生态安全屏障系统。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33%以上

4.3.2巩固提升生态优势

一是建立生态补偿及绿色发展机制积极争取沅江纳入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范围,提高补偿标准。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加强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以及绿心地区林业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退耕还林还湖、人工造林、林区管护,建立生态护林员管护制度,促进花卉苗木、油茶、竹林产业发展,推动绿色及特色经济林建设。加大林业贷款贴息力度,推进林业碳汇林发展,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富民工程。二是完善湿地保护及恢复建设措施。以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以基准,优化生态格局,采取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南洞庭湖、两江七湖湿地保护,做好两区两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保护建设,以湿地公园为重点,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和湿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推进洞庭湖芦苇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行洪安全。三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整治和连通水系,提升水体交换能力,建立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扩大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加强区域湿地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和物种基因的资源保护,建立健全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湿地的生态功能。加强全市长江流域渔业禁捕退捕监督管理,推进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保护与水生态功能恢复。

 

专栏: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行动计划

两区两园保护工程。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风景名胜区;龙虎山森林公园;琼湖国家湿地公园。

水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恢复岸线,加强河湖生态廊道建设,有序全面完成南洞庭自然保护区24.15万亩欧美黑杨清退,推进芦苇综合利用,恢复湿地30万亩。实施大通湖主要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逐步减少洞庭湖人工种植芦苇面积。加快实施江豚、中华鲟等珍稀动物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南洞庭湖银鱼、三角帆蚌等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芦苇综合利用工程,推进芦苇综合利用有利于高洪水位洪;有利于减轻洞庭湖水质污染。沅江市开辟3条途径综合利用芦苇:1.利用芦苇发展芦笋、芦菇产业,将芦苇渣制成有机肥;2.发展生物质固体燃料或发电;3.开发芦苇植物纤维、气化等。

 

4.4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

4.4.1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一是推进循环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等固体废物的处置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重点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园区内资源的共享共用水平,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二是推进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有效控制发电、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加强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加快碳交易市场和低碳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推广清洁低碳技术,开展低碳城区、园区、社区、景区试点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推广低碳消费方式,广泛采用节能低碳新技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有效开发利用空中光热、云水资源

4.4.2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一是全面推动能源节约积极推进低碳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结构性减排、技术性减排、制度性减排,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积极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它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实施强制性能耗物耗标准。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建筑能耗标准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属于国家限制、淘汰的高能耗企业实行专项加价的差别电价或惩罚性电价制度。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和节能计量统计体系,完善节能监察执法和评估体系。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合理开发、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农业节水设施,建立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灌溉体系。严格限制高取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引进,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废水减量化、资源化。统筹推进城乡生活节水,完善阶梯式水价制度,推动节水器具普及,减少跑、冒、滴、漏,到2025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三是加强土地矿产集约节约利用严格耕地、林地保护,建立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质量约束体系。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适度提高城镇建筑容积率,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合理安排生态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盘活存量资源。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坚决制止河砂、赤山岛取土等矿产资源乱挖滥采行为。2025年,单位GDP建设用地降幅达到10%四是倡导绿色节约理念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引导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建设绿色城镇,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专栏:资源节约高效利用重大项目

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节水型城市建设,节水灌溉工程,重点污染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海绵城市建设。

资源循环利用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利用建设,农作物秸秆利用,高耗水行业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能力升级工程。建立循环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提高资源产出率。推进循环型城镇、社区、企业建设。

节能减排工程。大力推进风力发电,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


第五章  加快建设“文化特色市” 厚植高质量发展新支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推进沅江二次创业,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5.1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

沅江市于公元522年置县(时称药山县),198810月改县为市。历史上沅江是洞庭湖区域的战略要地,湖湘文化是整个湘楚文化的重要支柱。沅江市优秀的传统文化生动反映了沅江人民的奋斗史、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人们精神的塑造,理想信念的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现沅江二次创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1.1挖掘湖乡特色文化

——洞庭湖文化:水是沅江市历史文化,八百里洞庭传说、洞庭湖演变、洞庭湖博物馆、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

——沅江市历史文化:沅江市历史沿革——药山县、安乐县、乔江县、重华县、沅江县改市;沅江赤山“八景”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早在19906月,湖南省民政厅就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授权,批复沅江市为革命老区(湘鄂西老区)。革命烈士(含革命烈士墓):蠡山陵园沅江烈士纪念碑背面所镌刻的英名录收录英烈达155名。早期革命烈士蔡杰、徐植兰、刘武、熊珊、皮昆泉的墓葬,已列为我市的文物保护单位。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地、抗日纪念地、党和国家领导人足迹、墨迹等遍布于全市各镇场街道及部分村、社区。

——赤山岛文化:赤山岛形成的传说、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古树名木(樟抱腊,九臂樟)、范蠡偕西施隐居赤山岛(蠡山)的神奇传说、杨阁老“归寢月形山”;赤山“八景”故事。

——农耕文化:沅江市鱼米之乡、苎麻之乡、芦苇之乡、水稻文化的摇篮、田垸文化一围湖造田、茶盘洲垸文化博物馆、抗洪救灾纪实等。

——渔耕文化:渔舟唱晚、洞庭渔歌、洞庭渔火节、开湖捕捞祭神节、扳筝捕鱼、湘船文化博览、渔网编制工艺等。

——名人典故:名人足迹一屈原、诸葛亮、曾国藩、李白、杜甫、王安石等人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不灭的足迹;伟人毛泽东、蔡和森、帅孟奇、华国锋、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踏足沅江的情怀;名人故事—范蠡偕西施隐居赤山岛的神奇传说;钟相、杨幺起义;杨阁老“归寢月形山”;牛皋拴马树;民国将领周维寅故居;当代国学大师张舜徽的家乡等。地名溯源—庆云山、撂刀口、明朗山、莲花坳、晒袍咀、子母城、石子埂、莫愁湖等;

——名古建筑:八角亭、庆云山下边桥、明清民俗街、景星寺、凌云塔、镇江塔、琼湖书院等。

——民间文艺:地花鼓采莲船、蚌壳花鼓戏、开湖捕捞祭神节、洞庭渔歌、白沙洲、三眼塘农民诗社、小河咀画家村等。

5.1.2保护利用湖乡文化资源

保护利用湖乡文化资源是当务之急,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奋发赶超之所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沅江市保护利用湖乡文化资源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市文旅广体局为实施主体、镇场街道密切配合,系统、科学、规范地对全市湖乡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利用。二是收集整理文史资料。由市文旅广体局组织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湖乡文化史料、文物,组织专业人员现场调研,形成详细的调查资料,整理汇编成《沅江市英烈谱》《沅江市革命遗址调查图片集》《沅江市革命故事集》《革命老区沅江》《沅江市特色湖乡文化汇编》等成果。三是建立保护利用机制。落实市、镇、村三级保护责任,建立保障机制,动员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和现代技术手段,对全市湖乡文化资源分门别类采取科学、规范的保护措施。通过统一制作沅江市湖乡文化资源保护标识标牌等方式,防止对湖乡文化资源进行不可修护性破坏。建设纪念园区、纪念馆,做好展览、陈列、讲解,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红色文化App等宣传工具,再现历史,并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开发更多红色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四是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在杨泗桥社区中共杨泗桥小组旧址(原看守所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建设全市相对集中的红色文化纪念园沅江市革命老区纪念园同时连接新源路皮昆泉烈士墓,形成红色文化长廊(北)。

5.2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四五期间,构建和完善以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为中心,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阵地,以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点的市、镇、村三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旅游休闲的需要,补齐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促进全市文化体育旅游设施提档升级和综合发展。到2025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3平方米,建成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

5.2.1打造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平台

一是大力推进沅江市文旅广体中心建设,建成沅江地标性中心,使其成为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综合平台。二是加快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建设,引入5G等新型网络技术,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便捷实用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三是加快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全市全乡镇数字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全覆盖。继续加强文化事业单位效能建设,大力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四是统筹规划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着力构建市、镇场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加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全民建设室外路径和农村(行政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利用赤山岛打造生态康养之都为契机,打造一批体育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5.2.2提升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

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全面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做强做大做精水上运动等体育品牌赛事,大力发展传统型体育运动项目和具有消费引领型的新兴体育项目,扩大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市场供给,培养一批体育中介机构和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鼓励体育中介组织、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积极引进举办各级各类比赛。逐步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广泛开展经常性、普遍性、趣味性的全民建设活动,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5.2.3提高数字节目的制作播出能力

2020年至2022年间新建一座高标准的发射塔,添置一套电视现场直播设备和建设一个标准数字化电视节目摄制机房,并对采编播设备进行更新,实现电视节目摄制数字化、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和网络化应用水平。

5.3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加大湖乡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内涵的旅游品牌。与此同时,发挥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优势,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十四五期间,坚持以四湖发展格局为脉络,找准文旅体+产业融合基点,建设融合项目,建立融合机制,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到2025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1%

5.3.1找准融合基点,彰显文化特色

大力挖掘和发展地方特色工艺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特色文化产业,重点建设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健全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促进特色文化上规模、上档次,推动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化为内核,以馆藏文物、景观景点、陵园墓志等为基点,彰显文化旅游特色看点。结合重大节日、文体比赛、招商活动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沅江洞庭水城水上运动节、沅江大头鱼农民丰收节、沅江洞庭四珍采收节等。发动专业人才,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湖乡特色的文艺作品。编排多元化、立体交织的极具洞庭湖特色的音乐文化史诗《洞庭组歌》,全面反映洞庭湖人的精神与特质、苦难与辉煌、思考与期盼。以文艺作品赋能旅游产业,凸显沅江文化特色。

5.3.2建设融合项目,打造特色品牌

四湖为格局,融合打造沅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五宜湖城为平台,融合沅江历史、红色资源、农耕、渔耕文化等特色文化,重点建设文体中心、水上运动中心、沅江市革命老区纪念园、五湖水城景观、琼湖湿地公园等项目,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体育文化等特色综合旅游集散中心。

生态湖洲为平台,融合洞庭湖文化、农耕、渔耕文化、名人典故等,重点建设洞庭湖博物馆、大湖堤岸景观、南洞庭湖四小岛(莲花岛、管竹山、澎湖潭、明朗山渔岛)湿地观光、特色民宿、渔樵生活体验等旅游产品、漉湖片区下塞湖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基地等项目,打造洞庭湖水生态湿地旅游品牌。

文旅湖岛为平台,融合赤山岛八景特色文化、赤山岛旧石器遗址文化、特色民间文艺、名人典故、森林公园、古树名木等,重点建设赤山岛环湖公路、赤山岛八景及湖岛景观等项目,打造湖岛特色景观旅游品牌。

鱼米湖乡为平台,融合农耕、渔耕文化、民间文化、特色农业文化,名人典故等,重点建设田园综合体黄茅洲民心村产业综合体、美丽乡村保民垸村、乡村旅游洞庭乡愁三眼塘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湖乡体验特色旅游品牌。

5.3.3建立融合机制,促进文化繁荣

围绕推动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运营管理机制,推动沅江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政府主要在规划、用地、资金、环境、运营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并组织实施。各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结合自身职能,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大力吸引专业人才策划、包装项目;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管理项目。

5.4大力推进文明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四五期间,在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确保顺利完成省级文明城市两年一届的复检,并力争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主要抓好7大类重点工作:

1抓好理想信念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推动入脑入心。

3抓好文明风尚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诚信建设、志愿服务制度化。倡导网络文明传播、文明旅游,绿色生活。

4抓好经济民生建设人均GDP水平或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全省同类城市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长率大于GDP增长率。单位GDP能耗低于省年度控制目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或年均增长率高于全省县级城市平均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全面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年度控制目标,城镇新增就业计划完成率≥90%。市场监管合法有效。公民权益得到维护。

5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6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公共安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医疗与公共卫生,打造健康环境,提升全民文明健康素养。完善公共设施与公共交通,得到精心维护,功能完好。

7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绿化达标;环境管理与提高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合理安排市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上级下达的规划指标。


第六章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拓展城乡融合发展新高地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水生态和减灾体系、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乡融合发展新高地,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铺平道路。

6.1构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建设绿色交通发展示范县;主动对接3+5城市群和益沅桃城镇群;打造外畅内序、互联互通大体系交通发展格局,构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一体的绿色、高效、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生态交通模范县

6.1.1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和路网衔接项目建设

十四五期间,积极争取将汨罗—常德高速公路纳入湖南省高速公路规划,并尽快启动建设。续建南益高速竹莲互通G234公路路网衔接项目;新建南益高速沅江西互通及连接线路网衔接项目。

——加快国省干线改造,完善公路规划布局十四五期间,新开工建设G234茅草街大桥至白沙大桥公路,G234沅江北互通至胭脂湖公路。连通沅江中部主通道S220四季红镇至黄茅洲大桥北公路+S221北延线沅共大桥及接线工程;续建S507茶盘洲镇至黄茅洲大桥南公路新建S317资阳区张家塞至汉寿县百禄桥公路沅江段、S313漉湖特大桥沅江段、S507漉湖特大桥至茶盘洲公路、S218南大膳至泗湖山镇公路(南大河大桥)S220南咀至汉寿文蔚公路(沅江段)。新开工草尾至八形汊公路(含草尾大桥)、净下洲大桥及接线工程、阳罗洲至金盆镇公路。

——完善县乡道路,建设四好农村路”。为加快旅游资源特色公路建设,突出沅江城在水中,城水一体的特色,重点围绕一湖两水两内河(即南洞庭湖、沅水、澧水、草尾河、八形汊内河)打造具有路堤结合特色的旅游路、资源路,发展生态旅游、特色运动、乡村休闲等旅游项目。十四五期间,主要建设赤山岛旅游环岛公路及新湾镇、南嘴镇景点连接线、三眼塘洞庭乡愁旅游公路、草尾河旅游公路、五门闸至漉湖合兴洲旅游公路、西环线水上运动节旅游公路、北港长河光伏发电产业基地公路、谭家岭至八形汊长河光伏发电基地公路。加大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力度,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水平。

6.1.2加快推进航道及港口码头建设

十四五期间,建设沅水常德至鲶鱼口2000吨级航道建设工程、澧湘航线益阳至沅江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沅江蒿竹河航道建设工程、南洞庭航道建设工程、白沙长河航道建设工程、沅江塞阳运河航道建设工程。建设白沙港区、漉湖港区、黄茅洲港区、草尾港区、赤山港区、南大港区、泗湖山港区、太阳鸟港区。重点建设9个旅游客运码头,分别是漉湖、南嘴、赤山、新湾、明朗山、胭脂湖、南洞庭、莲花村、万子湖。重点建设3个锚地:白沙2个、漉湖1个。

6.1.3加快推进客货站场物流中心建设

规划在2022年创建成功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提升沅江市客运体系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效率。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一座一级客运站、三座二级客运站,新建和改造一批乡镇三级客运站,在线路的起终点建设一批城乡首末站,在线路沿线布设农村招呼站,形成以县级站场为支撑点、以农村站点为节点的客运网络。规划建设8个物流中心,4个货运站。高新区西区、东区物流中心、白沙物流中心、漉湖物流中心、南嘴物流中心、草尾物流中心、沅江洞庭湖农副水产物流中心、沅江宏观通达物流中心、黄茅洲货运站、南大膳货运站、泗湖山货运站、共华货运站。

6.1.4加快推进铁路、轨道及航空项目前期工作

铁路。根据现有线位(规划)走向,武贵高铁沅江段线路从南益高速西侧由北往南展线,在沅江两湖新区设沅江西高铁站。规划在沅江铁路站引出铁路支线与白沙港区相连,在沅江西高铁站打造铁水联运枢纽。同时,将城市道路南洞庭大道、青年路、榨南湖大道与沅江西枢纽相接,形成沅江西公铁水联运枢纽。

轨道交通。益阳市规划2条轨道交通市域线兼顾城区交通,串联益阳、沅江与桃江。1号线连接沅江市北起发园小区站,沿线设杨泗桥站、沅江市政府站、骆家咀站、高新技术产业园站、高铁沅江站、邓家园站、曾家湾站、三眼塘站,后南下接益阳市。沅江市域内共设9个站点,有效衔接益阳市区,带动益沅桃城市群发展。

通用机场。根据《湖南民航中长期发展规划》,湖南省将依据通用机场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和通用航空发展需求,构建由全省干支线机场、通用机场组成的层级有序、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服务机场体系。规划沅江通用机场初步选址新湾镇。

6.1.5加快推进绿色交通节约集约高效安全运输体系建设

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等五大重点工程:公路建设与运营环保节能理念和技术推广工程;公交优先示范创建工程;绿色交通运输装备应用推广工程;绿色交通运输组织模式推广工程;节能驾驶操作与绿色维修推广工程。建立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网络和应急联动机制,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

 

 

专栏:打造“生态交通模范县”行动计划

公路。“十四五”期间,建成高速公路26公里,建成一级公路40公里,建成二级公路265公里,建成三级公路357公里。到2025年,公路总里程达到28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75公里,一级公路59公里,二级公路366公里,三级公路359公里,四级及以下公路1988公里。

水运。提升水道航运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港口码头建设,加强内河航道疏浚整治,提高通航标准。整治级航道110公里、级航道114公里、级航道124公里,新增旅游码头10座,5000吨级泊位2个,2000吨级泊位18个。到2025年,沅江市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348公里,千吨级码头达到20个。

站场。加快等级客运站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一级客运站1座、二级客运站场3个、三级客运站11个,新增物流中心8个、乡镇货运站4个。到2025年,三级及以上客运站场达到16个,货运站场达到12个。

铁路及轨道交通。建成武贵高铁沅江段)40公里,建成益沅桃城镇群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悬浮铁路20公里。

航空。建成沅江通用航空机场。

 

6.2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

按照沅江市空间规划确定的四湖总体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两湖新区为核心以各乡镇为基础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沅江市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中心城区和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建设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着力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

6.2.1大力推进五宜湖城建设

统筹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科学合理划分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构建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新型空间功能布局,明确乡镇等级规模结构,强化交通支出体系,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建设五宜湖城。

宜居。推进五城同创,优化居民居住环境,合理优化住房体系,满足居住需求。增强交通便捷程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全国一流宜居城市。

宜业。坚持以产业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动力源。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产业发展项目,建立适应个性特长及就业发展的产业平台,加大培训力度,持续提高就业率和劳动报酬。

宜视。大力推进文化特色市建设,全面开放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大融媒体电视、网络设施建设,提高网络通达率及电视收缩率。加大公园、景点及河湖风光带建设,吸引大众休闲观光。构建湖乡特色产业推进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美丽乡村融合发展。

宜游。立足优势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湖乡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构建具有湖乡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景观、景点,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特色品牌、优质服务吸引游客。

宜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6.2.2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五城同创”、“五宜”城市建设为主线,积极对接益阳市大益阳城市圈建设城镇格局,深化落实沅江向南拓展与益阳主城区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将其建设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水生态城市示范区、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及船舶制造基地、绳网服装出口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建设高新建设产业园区、两湖新区”、胭脂湖街道,打造五宜湖城升级板、二次创业的增长极。

(一)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城镇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

(二)改善城市公用设施,健全城市路网系统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改造城市道路,注重材质,加强人行道维护维修与管护,完善市政管网和排水防涝设施,健全停车场、智能快件箱、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规划建设石矶湖大桥,连通沅江一中、渔民新村——沅江碧桂园。推进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改造一批老旧厂区,通过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和发展工业旅游等方式,将工业锈带改造为生活秀带、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加快城区洞庭湖大堤风貌带、两江七湖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海绵城市和三微项目建设,推动城市提质升级。

(三)全面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和全民共管的城市治理机制,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法制化、现代化、智慧化、精细化、人性化水平,实现城市管理高效、科学、精细、卓越发展,促进城市城市面貌大改观。

 

专栏:五宜湖城建设行动计划

“两江七湖”水生态环境建设。整治运河3条1.4km;新建运河4条5.2km;新建节制闸3座;桥涵3处;人工运河修复5处,生态护岸150km,涵闸改造4处。

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达标排放。实现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目标,确保垃圾减量排放,提高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深入开展“五废共治”。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方式、全面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能力、大力提高垃圾综合处置能力。确保城区生活垃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洁化率100%。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

打造整洁优美的广告示范街。加强城市序化管理,坚持统一标准、有序开发、严格审批的原则,规范户外广告管理设置。通过对主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等区域内的各类违章户外广告进行全面排查和清理整治,打造以金融路、永兴路、巴山路等多条规范性“广告示范街”。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通过对城区(胭脂湖街道)背街小巷道路进行“白改黑”及市政基础设施维修改造,新建雨污分流管网及易涝点泵站,确保防水防涝、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完好率95%以上。

全面推进城区园林绿化建设。通过对现有城市园林、公园的绿化改造,构建园林绿化城市生态走廊。利用现有的苗圃场建设一个城市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理消纳场,更新换代城区六湖公园(包括浩江湖)、G234沿线绿地苗木树种、改造城区绿地绿化景点,确保所有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全部达到4A标准。到2025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5万平米,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829万平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平米,主要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着力提高城区供水能力。通过对“三水厂”提质改造、“城区供水管网新建和提质改造”、“新建城市智慧水务平台”三个方面提高供水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城市供水。管网在线测压点和水质在线监测点达到全覆盖,确保新表首检率和水表轮换达标率均达到100%,计划停水公告率达到100%,管网抢修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推广城市亮化节能工作。通过新建路灯,节能改造城区主次干道(包括背街小巷)以及公园景观亮化路灯管线及现有路灯,确保城市道路装灯率100%,城区路灯亮化率99%以上。

加快城市燃气建设和管理。加快清洁能源推广建设步伐,继续“沅江城区-新湾-南嘴-草尾-阳罗-南大-漉湖”主干管网及城区中压管网建设,定期对燃气存储设备和运输管理巡检,发现破损、漏气等问题及时修补,确保存气、运气、用气的安全监管智能化。

6.2.3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镇场街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支持草尾镇、南嘴镇、新湾镇等打造益阳市、省级重点镇。支持胭脂湖街道、南嘴镇、新湾镇、四季红镇、漉湖芦苇场等特色产业小镇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推进四大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殡葬改革、村民建房改革、乡镇综合执法改革;

抓好四大建设:交通建设、水利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建设;

打造四廊:建设交通走廊、绿色走廊、生态水廊和鸟廊;

助推四新: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达到四增: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增优、财政增长;

实现四有: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有情怀。

6.2.4建设美丽乡村

调整优化村庄布局结合城镇化发展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到2025全市共建成农村村民集中居住区13个。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城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群众自愿、产业带动的原则以改善农民生活为目标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着力实施美丽村庄建设工程分类指导规范运作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规划先行,一村一策,整村推进,分类整治,对全市农村厕所完成无害化改造,村庄实现绿化、亮化、净化、序化、美化要求,同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村内公共服务设施。立足村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和引领着力培育发展产村融合的特色示范村庄彰显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湖乡文化传承避免百村一貌。到2025年底实现全市149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齐的整洁乡村标准,30%以上的村庄达到沅江市级美丽乡村标准,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提炼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乡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专栏: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预处理池,前后厌氧池,生物好氧塘等,共计200处;新建改造149个村农村散户污水处理设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新建5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农村垃圾治理:每个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1处,每个村配套建设垃圾分类回收及无害化处理站点1-2处。

农村厕所革命:149个行政村户用厕所新建、提升改造。

美丽乡村示范村及生态乡村、精品乡村建设:每年建设1个省级示范村,3个益阳示范村,10个沅江示范村。

 

6.3推进水生态和减灾体系建设

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要求以河长制工作为总抓手构建沅江安全水网。到2025年,形成旱涝无虞、饮水放心、用水便捷、宜居生态和智慧高效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6.3.1构建水生态安全格局

立足沅江现实基础,全域配置优质水资源,谋划防洪、饮水、用水及河湖生态四大水安全格局:一是以洞庭湖区为主战场,以大通湖垸、共双茶垸、长春垸为重点单元,以中心城市为重点保护对象,构建一湖三垸一城防洪格局;二是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优质水的目标,优水优用、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建管专业化,构建大通湖垸、共双茶垸、长春垸三大片集中供水格局;三是坚持适水发展,强化全过程节水,保障粮食安全、产业发展、能源安全、水运安全,构建全域用水格局;四是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河湖生态空间管控,打造洞庭湖最美岸线,恢复洞庭湖生态功能,建设清水廊道,构建全域河湖生态格局。

6.3.2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

以创建全国县级水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打造五湖水城,生态沅江。有效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四项制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6.3.3实现防洪抗旱减灾目标

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力度,大力推进重点堤垸加固工程、沟渠塘坝增蓄工程、垸田补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共双茶垸蓄洪安全二期居民迁建,加快完成蓄洪安全建设任务。大通湖、长春两堤垸达到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共双茶、保民两蓄洪垸超过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目平湖、净下洲、永新、畔山洲四个一般堤垸达到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修筑沅江城市防洪圈,达到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全面提高排涝能力,中心城区、阳罗洲镇、草尾镇、四季红镇达到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农村达到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三日末排干至水稻的耐淹水深(50mm);遇60天干旱有水源保障;水库和水闸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全面降低病险率。

6.4推进能源开发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以优化能源供应体系和能源消费结构为目标,保障电力、能源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高效发展。

6.4.1推进农网城网改造

——以目标网架为引导,优化配电网架结构中心城区110kV电网N-1通过率达到100%,农村地区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网架优化调整,缩短10kV供电半径。全市10kV线路N-1通过率不低于50%,基本形成架空多分段单联络为主的网络结构提高供电质量。缩短低压供电距离,全面消除低电压、卡脖子台区。

——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全面提升配电网供电能力大幅提升户均配变容量,满足多元负荷接入需要,城区5公里服务半径的充电服务网络,保障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充换电设施无障碍接入需要。

——优化选型合理配置,提高电网装备水平对中心城区内架空线路廊道受限区域,10kV线路采用电缆。推进配电网设备标准化,优化设备序列,简化设备类型,推行技术标准规范化、功能模块化、接口标准化。实现配电网装备水平升级,开展配变台区综合节能改造提升电能质量,全面淘汰S7及以下高损耗配变,加大架空线路绝缘化改造力度,集中建设区新建架空线路绝缘化率达到100%。提升配电网智能化水平。实现配电自动化100%覆盖,实现可控可观。

6.4.2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基地

——有序发展风电在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风能开发。风能开发布局综合考虑风能资源、电网接入条件以及已开展前期工作项目的深度等因素,重点布局推进黄茅洲、共华、新华、南大膳、龙潭沟、泗湖山等风电项目建设。

——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太阳能开发从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开发向综合利用开发转变,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重点布局推进大唐华银沅江八形汊、大榨栏湖安宁垸、茶盘洲镇、南嘴镇目平湖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建设。支持建设以自发自用为主要方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

——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积极推进生物秸秆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开发。推进沅江凯迪生物质发电、益阳市北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支持填埋气、沼气等发电利用。

6.4.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通过有效推进风力、光伏发电利用,扩大天然气应用范围,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从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同时发力,降低燃煤消费比重,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加强节能管理,促进科学合理利用能源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能源双控目标任务完成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开展能效对标达标工作,深入挖掘节能潜力,不断提升全社会能效水平及能源管理水平,促进节能与绿色发展。2025年,全市单位GDP能源消耗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6.5加强信息基础工程建设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加快两新一重建设等战略发展新机遇,全面加强信息基础工程建设。2025年,使用5G网络人口占比达到70%以上

6.5.1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善政、兴业、惠民为目标,将沅江打造成政务阳光高效、产业发展跨越、民生普惠便捷、城市治理睿智且具有湖乡文化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泛在先进建成高速、泛在、智能、可信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智慧沅江建设提供坚实的存储计算、网络传输、运行感知等基础支撑。基本实现全县地上地下一体、全域物联感知与控制的城市神经网络,构建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实时化、可视化的数据资源汇聚融合体系,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城市管理全面精准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公共安全、城市建设、环境生态等领域示范应用体系建设,提升政府决策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社会治安、交通运行、环境卫生等多领域开展业务融合。

——民生服务均等普惠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落实省办事最多跑一次要求,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

——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探索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择选乡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推动乡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培育优化新兴产业服务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新兴产业载体;引入智慧城市行业龙头企业,加速智慧产业集聚,培育一批成规模、成体系的新兴产业集群。

——网络安全可管可控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区域、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网络安全态势总体可管可控。

根据新型智慧城市技术架构应用、支撑、硬件环境分层发展趋势,确定沅江市新型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业务架构、数据架构、标准架构以及部署架构、安全架构。智慧沅江建设充分考虑国家部委、湖南省、益阳市的关系,以兼容、开放的标准,构建可广泛接入各市直部门、单位业务系统,并与国家部委、湖南省、益阳市各平台垂直业务系统提供标准接口的沅江新型智慧城市

 

智慧沅江总体框架

 

 

智慧沅江体系

专栏:新型智慧城市主要业务构架

智慧政务。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落实省办事“最多跑一次”要求,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

智慧交通。建设沅江市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完善公路治超检测站及不停车检测系统6处,公路桥梁视频监控系统,沅江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

智慧水利。建设1个智慧数据中心、山洪灾害等监测体系、一体化平台指挥调度中心、20处站点建设及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智慧政法。实现市、镇、村和基层政法单位政法综合信息网全面覆盖、纵横联通。推进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建设,实现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打造政法机关一体化网上办案“高速公路”。

智慧旅游。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和智慧旅游数据中心。

智慧应急管理。建设以物资储备信息库、应急预案库、重大危险源库、法规和案例库等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信息资源数据库。

智慧市场监管。推进智慧市场监管智能平台建设,加强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四大安全监管,实现指挥调度智能化、执法监管痕迹化、监管队伍综合化,探索新体制下“智慧市监”新机制。

智慧党建。建设智慧组工+党建,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和可视化等技术,实现机关基层学习、工作的智能化、便捷化和高效化。

智慧教育。进一步补充部署学校局域网和“三通两平台”,对教育城域网、学校内网扩容提速,升级终端设备,满足沅江师生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智慧医疗。在益阳市智慧医疗综合服务平台上拓展建设沅江智慧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居民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和人口信息融合,建设沅江重点医院互联网医院门户及家庭医生管理平台,方便居民健康咨询及个性化保健指导等相关服务。为沅江打造全人群、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管理跟踪服务。

智慧农业。依托益阳智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对沅江农业资源管理、病虫害预警、涉农企业管理、农技推广管理、农产品安全溯源、三农大数据采集汇总;“互联网+”等。

智慧城管。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城市部件、地理编码等数据资源,实施建设数字城管九大标准系统、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平台、全移动办公平台、智慧环卫管理平台、智慧园林管理平台、智慧市政综合监管平台、视频监控应用平台、专项业务应用平台等系统。

 

6.5.2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水平光纤网络完善光纤网络布局,大力推进千兆光纤进楼宇、百兆光纤进家庭行动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工程,加快推进光纤网络向自然村、村民小组、城乡末端延伸,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普及率。推动移动网络升级。加大5G通信基站建设力度,推进5G网络规模建设,依托全市市政道路、铁路、视频杆、路灯杆、公交站点等公用设施,提前储备5G站址资源,尽快实现5G商用网络全覆盖。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决策数据集中展示和分析预测,为降成本优环境、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决策支撑,同步建设经济运行监测与指挥中心信息化系统,实现国家---企业四级数据共享和监测业务协同,有效支撑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业发展。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重点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工程机械等重点行业,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打造工业互联网供给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面向金融、交通运输等行业,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数字金融等领域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聚焦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等领域,促进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推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建设,提升现代服务水平。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农业生产、加工环节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


第七章 持续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增强创新创业新动能

坚持依法治市,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完善社会治理新机制全面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优化创业营商新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动力转换

7.1优化创业营商新环境

7.1.1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审批服务机制,依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压减行政审批第三方机构评估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强化投资项目后续服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部门间业务协同,取消、简化不必要的证明和手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全面彻底执行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融资、用电、人力、物流等成本,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降低企业杠杆率经常性机制,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精准施策。

7.1.2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提供企业开办、科技创新、融资信贷、标准创制、人力资源等服务,为市场主体贸易投资、创新创业、集聚人才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支持市场主体建设符合高精尖产业发展定位的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共享设施、项目筛选、资源对接、投资融资、创业辅导等服务;建立健全新技术、新产品场景应用申报机制,发布重点领域应用场景项目清单,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提供实验空间;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风险投资等金融创新服务。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业务差异化风险补偿机制和知识产权保险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授信力度。

7.1.3加强监管和法制保障

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公平统一的监管制度,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建设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推进公用信用产品在行政管理领域协同应用,构建全贯通的高效联合奖惩运行体系。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根据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和上级相关政策要求,及时制定、清理相关规范性文件。加强数据库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提升监管和治理能力。执法涉企检查及时向社会公开,把执法工作的重心放在事前指导,而非事后处罚。加大对影响营商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坚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

7.2激活创新引领新引擎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创新型沅江为目标,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全面开放合作为动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创新供给质量,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7.2.1主动对接科技和产业变革

——推进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突出需求导向和产业目标,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创新支撑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船舶制造、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攻克一批技术瓶颈难题及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创新发展。推动资源、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开展沅江芦笋、芦茹深加工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展南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争创湖南省创新型县(市)建设。着力实施一批省、益阳市、沅江市重大科技专项,增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到2025年,创建院士工作站1个,着力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品牌、专利技术,五年共申请专利3000件以上,授权专利力争达18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实施专利转化1200件;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5个;各类科技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实施科技项目500项,全市主要渔、畜、禽、粮良种覆盖达到98%;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2%以上。争取市级以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率达到88%以上,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率达到93%以上。

——加强科普工作,实施惠民工程健全科普机构,稳定科普队伍加大投入,鼓励全社会兴办与科普有关的公益性事业,提高全民科普意识和科学素质,共建和谐美好社会。建成高标准科技馆,重点发展一批具有沅江特色的科普宣传基地。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合作社,推进示范点、示范户、示范片建设建成14个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建立20个科普示范村;创建6个科普示范乡镇。

——增加科技投入,发挥使用效益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科技研究发展。以解决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重点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融资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每年递增2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2.5%;政府科技投入达到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1%

7.2.2强化创新平台支撑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利用互联网+,打造支撑平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有效汇聚资源推进分享经济成长,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在创新资源集聚区探索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开放式创业综合服务。出台并贯彻落实鼓励创新创业各项政策,把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摆在突出位置。

——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的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船舶制造产业,创建船舶专业孵化器;依托专用汽车产业,创建专用汽车工程技术中心;依托纺织服装产业,创建服装众创空间;依托沅江芦笋产业,创建沅江芦笋星创天地。依托特色产业,创建院工作站,并出台对获批省级以上平台的奖补政策。强化船舶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与高校等院校的合作,引进船舶产业研究设计院,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大船舶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解决船舶产业发展中共性技术难题。

——完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鼓励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联姻,以市场引导创新、以创新开拓市场,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保障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与效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开放型、多层次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格局。利用创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组建船舶制造、食品加工、专用汽车、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有较强竞争力企业集团,每个行业培育龙头企业12个。重点培育10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高成长性、高税收的五高企业。尽快形成新兴产业集成和辐射,推动其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施制造业技术提升计划,使其技术装备和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展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

7.2.3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建立引进留住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着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招聘会等多种渠道加强企业普工、技工、管理人员、研发人员的引进。引进人才关键是留住人才,在培养提升、工资报酬及住房、子女入学等相关待遇等方面,建立与人才引进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到2025年,争取引进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

——推进干部队伍结构性调整优化领导干部选人任用机制,提振领导干部务实担当、敢作敢为的精神状态。按照公务员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尽快推进退伍转业士兵分流转编工作,发挥退伍士兵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加强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选好用好村、社区“两委”带头人。

——推进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开招聘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为核心,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现代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深化职称领域改革,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和评价管理,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制度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实行校企共培,政府按吸纳专业人才就业人数给予适当补助。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扩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模式。

7.3激化改革开放新活力

7.3.1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上项目,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的提升。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和发展优质企业,破除妨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协同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及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平衡实体经济内部供需失衡。

——深化要素配置改革。按照建立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要求,改革消除资源配置扭曲,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释放经济增长潜能。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1、在传统生产要素领域,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消除资源配置扭曲,把劳动力、土地、金融资源配置到生产率更高的领域,使经济达到潜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改革重在推进劳动力城乡流动和人才社会性流动。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继续放开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增加服务小微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疏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内涵。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强要素价格管理和监督,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价自主权,推动政府定价机制由制定具体价格水平向制定定价规则转变。完善要素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调节机制,维护要素市场价格秩序。

2、在新生产要素领域,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先进技术扩散,加快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在探索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让科技项目研发与科技人员受益直接挂钩,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在数据产权界定和数据交易市场培育,对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进行规范,并与国际数据市场对接。

——推动消费市场改革一是补足城镇消费供给短板。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和老年家庭适老化改造,进一步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住房消费需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做好菜篮子工程和市场保供;采取边试点、边规范的形式,推动夜间经济蓬勃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街区,建立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二是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提升消费空间,把握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提高供给质量,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挖掘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强品牌培育,集中展示销售。大力发展连锁化、品牌化便利店。三是促进新零售新业态发展鼓励支持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商业中心街区逐渐向以生活方式为中心的模式转型,由传统消费场所向社交体验、家庭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中心等转变。积极推进信息、绿色、住房、旅游休闲、教育文体、养老健康家政等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形成消费热点。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构建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生产托管、股份合作等经营模式,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公益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和流转交易规则,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收益分配红利化、兼顾管理规范化、流转交易市场化。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效能。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强化对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管理,为盘活利用集体资产夯实基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农业生产托管等多样化服务模式,推进托管产业从大宗农产品向特色经济作物、养殖业生产领域拓展。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小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节本增效。

 

专栏:农业农村改革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县级(市)示范合作社80家,创建县级(市)示范家庭农场70家,培育种养大户20户,农民合作社200家。

创客平台:打造农业创新创业平台5个,其中省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星创天地4个。

小微企业发展平台建设工程:打造小微企业发展平台10个,突出扶持中小微企业成长,设立专项发展资金,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扩展金融信贷对小微企业服务的广度、深度,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返乡下乡创业行动: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农村及双创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行动方案;整合现有渠道,用5年时间培训200名农村双创人员和双创导师,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1个,实施返乡下乡创业培训专项行动;实施育才强企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创业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深入推进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7.3.2对外开放增强造血功能

——加快推进南接南进发展战略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接益沅桃城镇群,大力提升与益阳市的交通、管网、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网络完善、高效便捷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沅益长之间多通道建设,以1小时抵达长沙中心城区的快捷交通,推动益沅桃融城一体发展。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把沅江市建设成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发展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容升级白港口码头建设,融入长江经济带现代化港口体系,大力发展港口经济。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相连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共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

——形成全面开放新局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优化开放环境,全面提升开放质量和成效。十四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达10%以上,到2025年,新增破零倍增外贸企业10家以上。一是提升对外贸易质量。提升贸易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品牌产品出口,发挥品牌增值效应,提高盈利能力。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扶持培育外向型产业,打造鑫海绳网、天下洞庭食品等具有特色优势的区域性品牌。推动进出口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二是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的转移,引入先进加工贸易管理经验,按照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加工贸易,培育沅江外贸发展新支点。大力培育外贸龙头企业。以培育、引进加工贸易龙头企业为着力点,积极引导加工贸易配套产业成链条进入,推动加工贸易集聚发展,不断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和增值率。重点支持有意向的上市企业走出去,参与并购、重组,增强规模实力。让沅江芦笋、沅江芦菇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一是加大招商力度。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准确把握产业转移方向,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招商思路,明确招商方向,强化招商力度,改进招商方式,促进招商引资量质齐升。瞄准沅江籍企业家招商;突出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领军企业招商,盯紧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和大型跨国公司、央企等行业龙头和产业领军企业,开展一对一专业对接洽谈,招引一批产业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坚持零障碍服务,构筑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加大对招商引资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完善客商服务机制,强化项目建设的后期服务,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客商服务网络。二是突出招商重点。重点围绕沅江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点对点的精准招商。重点关注央企国企的布局调整、外企民企的意向投资、上市公司的增资扩股、孵化器成果的转化利用,加强重点招商项目库建设。三是创新招商方式。灵活采用产业招商、资本招商、精准招商、环境招商、专业队伍招商等方式,鼓励外来资本以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重组改造。坚持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互联网招商等相结合,充实专业招商队伍,加强与民企、商会、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合作,强化平台招商和市场化招商。建立沅江企业家微信群,大力推介沅江,宣传沅江招商引资政策,实行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581亿元,引进市域外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59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270个,完成投资金额300亿元。

7.4完善社会治理新机制

7.4.1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

——维护政治安全,确保大局稳定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创特色、补短板、强根基、建制度,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打造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绝对纯洁的政法队伍。贯彻中央关于政法领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的意见,以组织实施铸墙工程”“净土工程”“攻心工程为牵引,提升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水平。完善落实排查预警、风险防控、节点管控、重点稳控、依法处理、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属地责任、主管责任、主体责任,强化矛盾风险源头防控。深入开展风险大排查、民情大走访、开门大接访三大活动,扎实推进三无镇场街道和无信访问题(社区)创建。

——推进扫黑除恶,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经常性对标对表,巩固和扩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着力形成部门单位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的整治。

——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沅江一是巩固治安防控体系。全力推动雪亮工程、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三台有机融合,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精准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二是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平安镇(场、街道)、平安社区(管区、村)、平安单位、平安医院、平安学校、平安小区、平安家庭等各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大平安”“大综治格局。三是提高禁毒工作水平。加强全民禁毒普及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理念。四是大力推进基层治理。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大力推广枫桥经验,推动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有机融合,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全面依法治市,优化法治环境。一是服务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政法机关执法司法保障作用,依法严惩损害经济发展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组织开展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涉企(项目)违法犯罪集中打击整治。二是健全落实执法司法保护机制。完善涉企错案依法甄别纠正常态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法治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三是着力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围绕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社会、法治乡村建设。四是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及基层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提升法治硬环境。

7.4.2强化市场监管和质量安全

——加快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着力点,重点优化市场准入、竞争和消费环境,实施质量强市、食品安全战略,提升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重点工业产品安全保障水平,改革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方法手段,以市场监管高质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创新创业、公平竞争、安全放心的市场营商环境,形成市场导向、标准引领、质量为本的质量强市体系,形成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多元共治的市场治理格局。

——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持续深化企业准入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认真落实分类管理,通过照后减证实现减证便民

——全面加强监管执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网络市场监管,防范网络交易风险。严厉打击传销,加强广告监管,加大流通领域监管力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价格监管、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和维权援助。

——遵循四个最严要求,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推进食品安全建设。着力加强法规制度体系、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监管责任体系、产品追溯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强化药品安全体系建设。创新监管手段,完善药品安全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深入推进药品安全治理行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重点工业产品、重要消费品、涉学涉童产品、电子商务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五个监管重点,深化生产许可、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控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质量监督服务提质增效升级的工作效能。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严格按照一单四制的要求,对特种设备安全隐患进行动态管理。加强12315消费维权体系建设。深入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12315消费维权体系,实现一号对外、集中管理、便民利企、高效执法工作机制。

——落实质量主体责任,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实施。全面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压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从源头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发挥优势企业的质量示范作用做大做强驰名商标、名牌产品,提高优质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7.4.3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一是全面强化灾害风险源头管控。全面调查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五大类自然灾害风险要素,摸清全市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二是提高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水平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布局,搬迁沅江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增加观测要素,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测预报水平,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迅速处置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的基础。三是加强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建立沅江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畅通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明确信息发布流程和职责权限,精准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四是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的能力。扎实推进乡镇六有和村级三有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建设,逐步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

——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体系建设一是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链条。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二是健全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加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健全事故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制度,实现危化(包括水路危化品)、烟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企业和重大危险源企业生产安全监控全覆盖,推动安全生产预防体系建设。三是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深化危化品、工矿商贸工业园区等功能区交通运输和渔业船舶、消防、民用爆炸物品、特种设备、城市建设、危险废物等重点行业领域和防雷装置及相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四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建设。推动企业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把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生产经营各环节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应急管理法治、应急救援力量、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一是完善领导指挥体制。实行上级应急管理部门与地方党委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细化应急管理责任链条,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边界,加快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二是健全安全监管体制。优化监管机构和力量布局,加强危化(包括水路危化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力量配备。明确应急管理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分工,推进精准化监管执法。三是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社会应急力量与应急管理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应急管理实现从安全生产监管向安全生产监管、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一体化综合协调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全灾种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转变,从应急资源分散管理向应急救援统一指挥、联合响应转变。四是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应急管理部门、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统筹协调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及时制定和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预案,农业农村、水利、交通运输、商务、民政等职能部门紧密配合,保障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充足,供给及时。

 

专栏2 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提升行动

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立足抗大灾、抢大险,组建具备一定规模的机动救援队伍和“全灾种”救援队伍。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队伍编制员额增长机制,加快城市消防站建设,消除县、乡镇(街道)、功能区域“空白点”,实现城乡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全覆盖。加强多灾种培训基地和保障基地建设,推进队伍标准化建设,加强先进、适用装备配备,有效增强在复杂环境以及极限条件下的处置能力。

专业救援队伍。重点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地震、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道路抢通和运输保障、水上搜救等应急救援基地和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一专多能”救援能力,完善区域化应急救援资源共享机制、事故应急救援补偿机制。

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依托工程兵、陆航、运输、通讯、气象等技术兵种力量,组建抗洪抢险、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空中紧急运输、交通应急抢险、应急机动通讯保障、医疗救援、气象专业保障等应急专业队伍。

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掌握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人员、装备、资金、保障等基本信息,制定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方案,明确功能定位和主要职责。推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能力分类分级测评,有针对性地指导提升管理水平和实战能力。建立社会救援力量征信系统,完善激励约束政策。鼓励应急救援、心理学会等专业组织为基层治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社会力量成为政府力量的有力补充。


第八章 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增进社会民生新福祉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8.1推进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

十四五时期,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025年,构建教育规模与结构更加合理、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公平、教育引领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教育保障更加有力的创新开放现代化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0%

8.1.1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服务均等化

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服务均等化。按照城乡教育标准化建设要求,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合理确定办学规模,全力化解城区“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学前教育建设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

——义务教育建设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每个乡镇建好1所中心小学、1所初中,人口相对集中村庄设置村小或教学点。202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

——高中教育建设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配套完善设备设施,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力争到2025年,高考一本、本科达线率处于全省前列。

——职业与成人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训设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紧密结合沅江主导产业调整学科设置对口培育沅江紧缺型职业技能人才。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推进终身教育,发展老年教育。

——特色特殊教育。积极支持益阳市青少年养成教育实验学校打造成全国青少年养成教育品牌。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运行方式,力争让每个残疾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8.1.2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造就一批本土教育家。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补充渠道,按照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开展县际和乡村教师交流。完善城镇教师到乡村支教交流制度。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

8.1.3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教学、教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规章制度,强化学校管理,加大制度执行力,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坚持以学生为本,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内涵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办学品位。

8.1.4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以智增智、以体强体、以美化美、以劳育劳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快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8.2推进健康沅江建设

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力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奋力推进健康沅江建设。

2025年,建立起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惠及全体居民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完善高效,基本卫生健康服务全覆盖;公共卫生体系更为强大,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全市病床床位4450张,每10006.3张;人均预期寿命78.2岁;每千人口拥有护理型养老床位数3.4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2.2人。

8.2.1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体系建设,及时有效处置重大传染病疫情、新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120平台建设,推进急救网络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救援设施设备条件。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培训与管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救小屋建设与管理,普及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全面提高我市院前急救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与水平。

8.2.2发挥市人民医院医疗救治龙头作用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完成市人民医院二期建设,建设完成后的市人民医院将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完善隔离病区等公共卫生应急救援储备能力大大提升医疗救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8.2.3加强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体系建设

依托草尾镇中心卫生院打造大通湖垸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依托泗湖山镇中心卫生院打造共双茶垸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全面完善市直专科医院、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层血防机治疗职能整合至属地镇(中心)卫生院。加大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力度,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加强社会办医引导与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

8.2.4推进专科特色医院建设

推进妇幼保健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妇幼保健专科和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突出市中医医院龙头作用,新建门急诊楼,巩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创建成果。新建市精神病医院住院、心理咨询、康复、精神卫生中心综合楼。将胭脂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市精神病医院完全剥离。加快医养结合康复疗养中心建设,市血防专科医院启动市老年康复疗养中心建设、新湾镇卫生院完成市安宁疗护中心建设、琼湖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为医养结合中心。

8.2.5推动医联(共)体建设

推进医联(共)体建设,统筹市、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以名医、名科、名院为抓手,推进市级医院与上级名医院建立医联体”、市域内医院强强联合形成“”。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建立人口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内人口基础信息实时共享。2025年,促成1家以上公立医院建立以名医带名科、名科促名院的格局,创建省级重点专科5个、市级重点专科10个。

8.2.6推进医药卫生协同发展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体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加大血吸虫、尘肺病、慢性病等防治力度,严格职业病、地方病、慢性病等危害防控。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抓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落实、3岁以下婴儿照护服务、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建设、人口信息化建设,推进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工作。

8.3筑牢社会保障网络

全面贯彻落实各项稳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强化基本民生保障,促进资源向薄弱地区、领域、环节困难群众、孤老孤残孤儿等特殊群体倾斜,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8.3.1坚持充分就业与素质就业并重,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创业

全面贯彻落实各项稳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促进就业政策的公平与公正。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着力解决重点企业招工难。加大创业资金支持,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及时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离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见习。加大对纸厂下岗职工、退捕渔民、苇场樵民等群体的再就业支持力度,开展再就业帮扶行动,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落实生态政策中职工安置工作。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培训与定点培训机构双向发力培训机制,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契机,整体提升全市劳动者职业技能。进一步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制度,规范职业资格管理,畅通劳动者职业技能发展通道。“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7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5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8.3.2坚持完善制度与提升水平并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保险征缴工作,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实现源头管理和精确管理,为全民参保提供基础支持;重点推进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小微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业态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按要求提高职工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续工作,稳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药服务价格改革、药品医用耗材招标采购改革等医保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用好用活医保基金。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乡各类人员享有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推进社保领域改革,完善社保体系建设。到十四五期末,养老保险实现法定群体全覆盖,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2000人,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全市用人单位工伤参保率达到90%以上。

8.3.3坚持服务企业与保障权益并重,巩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体系,深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大力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协商民主制度。严格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审批,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制度,加大基层调解规范化建设力度,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作用,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和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健全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犯罪行为。“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市劳动关系整体和谐,欠薪问题及时妥善处理,不发生重大群体性讨薪事件,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8.3.4坚持基层治理与民生保障并重,加大弱势群体扶助力度

落实社会救助保障。强化基本民生保障,促进资源向薄弱地区、领域、环节困难群众、孤老孤残孤儿等特殊群体倾斜。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保持现有帮扶工作体制机制不变,政策不断、力度不减,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全力提高脱贫稳定性。落实重点民生实事,建立资金分担机制,完善核算核对机制,对困难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困境儿童、特困人员等特殊贫困群体制定特惠政策,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无经济收入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有一定经济收入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等三类对象实施分类保障,提高保障标准。建立低保渐退机制,对脱贫后又返贫的贫困人口,再次纳入救助范围。健全社会救助协调机制,强化各项救助制度衔接,整合政策资源,实现部门信息互联互通,科学设定救助标准,提升社会救助整体水平。健全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落实孤儿保障、农村留守关爱、困境儿童保障。

推进社会服务创新。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多元参与主体,推动搭建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城乡社区治理。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加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发展。完善政府购买、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策划社工和志愿服务项目,培育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者队伍。进一步加强退役军人事务基层基础建设,推进退役军人工作迈上新台阶。加大对禁捕退捕渔民的扶持力度,确保渔民顺利转产转业,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共同致富。推进群团活动阵地建设,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加强档案归档整理,提升档案服务水平。规范婚姻登记管理,探索婚姻家庭矛盾调解模式,提高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发挥老科协政治优势、威望优势、经验优势,推进老科协事业发展。加强残疾人服务管理,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涉疆服务管理,统筹做好援疆资金使用,协商推进吸纳受援地少数民族人员来沅读书、安家、就业、创业等工作。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工作,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绿色、文明、生态的现代殡葬理念和殡葬新风。加强殡仪馆、农村公益性公墓、乡镇集中治丧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火化炉环保改造,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鼓励引导群众采取不占地或少占地、不搞水泥石材固化硬化的安葬方式。推进婚丧习俗改革,明确操办标准和要求、违约责任和奖惩措施,引导树立厚养薄葬、节地生态、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

8.4推进国防动员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按照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军队现代化发展战略总要求,突出政治引领,聚焦练兵备战,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动员建设朝着高质高效目标发展。

8.4.1推进动员体制改革。围绕军地职能精准定位,切实履行军地职责任务,优化人民武装动员、需求提报对接、能力检验评估等方面组织实施的办法流程,建立常态化的定期例会、要事会商、信息互通和任务对接等制度,推动国防动员机制纳入军民融合机制。

8.4.2推进动员全面精准。立足我市任务实际,推动“智慧动员”项目建设,精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把握方向方位,精准设定目标指标,精细把控进程进度,确保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紧紧跟上打赢需要。

8.4.3推进应急应战资源有效整合。着眼应急体制调整变化,立足实际讲求实效创新实践,推进应急力量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在全市推开民兵应急力量与地方应急专业力量统筹建设和运用的新路子。着眼应急应战,推进军地整合、军民融合提质增效,完善民兵训练基地等基础保障条件建设,构建与应急应战需求相适应训练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人民防空建设发展,全面推进“五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战时防空、应急支援能力。

8.4.4夯实国防动员根基。一是适应“两征两退”改革变化,推进征兵机构常态化建设,研究破解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征集难题,把牢廉洁征兵关口,进一步提高兵员征集质量。二是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改革的意见》,推进国防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改革,规范国防教育基地建管用机制,构建军人荣誉体系,探索建立民兵优抚优待措施。三是协调组织驻沅部队和广大民兵大力支持沅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积极参与沅江“二次创业”,协助地方做好退役军人工作。


第九章 切实加强党的组织领导 强化规划实施新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推进沅江二次创业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9.1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思想建设为根基,以调动全市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拓展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好干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标准,提高全市领导班子和干部执政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城镇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以推进党支部“五化”提质工程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广泛深入的经常性纪律教育,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校、干部学院和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修课,不断增强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纪律意识,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宣传好先进典型,让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通过身边人和身边事的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党员干部抛弃“看戏”心理、特权思想、“吃老本”思想,“见不贤而内自省”,真正从中汲取教训,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提高干部责任当担意识。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作风建设决策部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9.2凝聚各方发展合力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形成发展合力。第一、强化政府履责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要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进度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要研究制定财税、土地、产业、环境等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财政预算要结合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优先考虑规划实施需要。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项目,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第、动员社会参与广泛宣传十四五规划,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规划实施。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团结协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深入实施同心工程,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学联、侨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第、发挥市场作用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引导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资源向重大规划项目配置

9.3增强宏观调控实力

9.3.1建立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

灵活运用国家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杠杆作用,把财源建设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有机结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主体财源,培育新兴财源,优化财源结构,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后劲,确保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一是拓宽税基。利用财政手段逐步扩大税收来源,减少对个别税收来源的依赖性,培育和壮大新的支柱财源。健全中小企业的税源管理机制,健全动态监控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财、税、库、银互动协调机制,增强财政与其他税控联管单位的双向联动,强化征管手段,创新征管模式,确保应收尽收。二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严格执行《沅江市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将全市所有国有资产全部移交财政部门统一集中管理,将资产收益按照非税收入管理方式,全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后统一分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根据《沅江市2018—2027年隐性债务十年化债方案》,持续保持政府债务率在绿色可控范围内。推进政府性融资平台转型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公司,建立健全投融资及债务管理新体制,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9.3.2积极争取“三个重大”支持

——重大战略任务方面。积极争取落实长江经济带及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重大任务生态补偿:加大造纸企业退出奖补资金倾斜,协调支持对沅江财政税收短收建立按年予以补助的长效机制;加大对退捕禁捕渔民基本生活、搬迁补偿;将南洞庭湖湿地纳入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范围,并协调各方建立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沅江湿地生态效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沅江生态治理项目建设资金的补助。支持沅江芦苇产业转型升级优惠政策的制定,出台芦苇采收、运输、存储补偿办法,支持安排芦菇、芦笋、生物纤维、板材、饲料、旅游等转型产业的引导资金和科研资金。

——重大工程项目方面。支持武贵高铁建设、通用机场建设、航空特色产业小镇建设项目列入国家铁路建设和通用机场建设专项规划,尽快启动项目前期工作,并支持项目规划布局、立项审批、前期经费等。在安排长江经济带项目、洞庭湖生态治理项目、交通、水利、农田、市政基础设施(常汨高速公路、漉湖大桥、沅共大桥、老旧小区改造、两江七湖水生态环境建设等)及民生等项目资金时给予倾斜。

——重大政策改革方面。支持沅江地方政府融资,将沅江市申报的且符合债券发行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债券发行范围,安排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给予倾斜。支持湖南沅江高新区调区扩区,加大对园区135”工程、双创基地建设、研发平台建设、物流仓储等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园区实现产业转型。支持沅江市现代农业发展改革试验,支持沅江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将其纳入省级、国家级示范区。

9.4加强规划衔接实施

充分发挥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构建以纲要为核心,重大专项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和实施包括优势产业链、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保护等30个专项规划,发挥好专项规划对规划纲要的细化、分解和落实作用。做好全市规划纲要与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按照上级要求积极探索推动三规合一多规合一的新思路、新办法。发展改革部门按年度将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加强资源要素配置,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推进规划落细落实。加大向上级对接规划、项目的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将沅江更多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改革列入益阳市、省及国家给予重点支持。

 

专栏: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

1、新型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高新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规划;3、财税发展规划;4、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5、现代商贸物流发展与投资促进规划;6、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及芦苇综合利用规划;7、电力及绿色能源发展规划;8、民政事业发展规划;9、移民库区开发规划;10、教育事业发展规划;1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1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13、国土空间布局及土地利用规划;14、新型智慧城市促进规划;15、文明城市创建规划;16、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17、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8、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发展规划;19、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利发展规划;20、林业发展规划;21、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2、文旅广体产业发展规划;23、金融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24、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25、城市管理与发展规划;26、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27、应急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28、退役军人事务规划;29、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30、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

 

9.5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规划实施的工作载体和重要支撑,建立沅江市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完善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实施一批的重大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分年度具体实施。十四五期间,投资规划实施重大项目532行动计划。即重点推进5大工程、实施300多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对于产业类项目,挖掘一批主导或新兴产业、重大技改、现代服务业和高效农业项目,重点给予要素保障和推进。建立重大项目后评估机制,对重大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就业效益等多个方面实行评估,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专栏:十四五重大项目532行动计划

“十四五”期间,全市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推进重点建设项目369个,“十四五”规划总投资2160.797亿元。

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主要涉及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工程,规划项目43个,项目总投资148.92亿元,“十四五”规划总投资148.72亿元。

产业发展工程项目主要涉及农业农村、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规划项目98个,项目总投资1383.5亿元,“十四五”规划总投资668.087亿元

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主要涉及新型基础设施、交通、水利、能源、物流、市政设施产业园区、防灾减灾等领域,项目125个,项目总投资1130.31亿元,“十四五”规划总投资1056.79亿元

生态环境工程项目主要涉及生态保护修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领域,项目40个,项目总投资224.12亿元,“十四五”规划总投资170.37亿元

社会民生工程项目主要涉及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养老、托育、住房保障、公共安全领域,项目63个,项目总投资112.32亿元,“十四五”规划总投资107.26亿元

 

9.6加强规划监督评估

完善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拓宽规划实施监督渠道,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对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让更多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务实创新,锐意进取,为推进沅江二次产业,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沅江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