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进文化特色市战略实施,推动沅江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沅江市“十四五”文旅体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文旅体产业发展回顾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成熟。“十三五”期间,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进行了馆舍升级修缮,新增馆舍使用面积400平米;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初步形成广播、电视、网络、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宣传矩阵;镇、场、街道综合文化站逐步施行改造升级,在现有阵地上分别建成了6个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七个一”标准建设达到100%。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
“龙灯花鼓闹春节”、“水城之恋·月月乐”、“欢乐潇湘·幸福沅江”、送戏下乡、花鼓戏进校园等已形成本土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不断丰富,举办各类培训245次,专题展览50余场,送戏下乡150场,各类读者活动50余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2480场,文化活动实现城乡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南洞庭竹木雕刻”与“洞庭小调”成功申报了县级非遗项目,并将“河鱼煮芦笋”、“藜蒿粑粑湖乡传统制作”、“洞庭湖蚌壳花鼓戏”、“洞庭湖淡干鱼的制作”、“洞庭湖坛子菜制作”列入了沅江市县级非遗名录。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市文物管理所会同湖南省考古所参加了南益高速公路沅江赤山段四个旧石器遗址的全程发掘工作,采集石制品千余件,为南洞庭湖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状况及其石器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依据;2017年对全市文物保护标志碑、说明牌、编制碑文进行了规范;2019年申报我市黄茅洲船闸成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旅游经济质量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人数2891.57万人次、旅游收入77.76亿,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一是构建旅游发展规划体系,编制完成《沅江市旅游发展重点项目综合开发策划方案》、《洞庭乡愁沅江三眼塘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沅江三眼塘村洞庭乡愁田园综合体一期景观详细规划》、《七彩民心》等重点开发区域概念性规划。二是旅游项目建设全面展开,通过“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县”建设,新建三眼塘洞庭乡愁、新湾商圣小镇、民心田园综合体、阁老墓园、南大美食街等重点项目,完善万子湖渔村、莲花岛渔村、灯塔洲湿地观景站、保民垸特色农业等旅游基础设施,扶持榨南湖村、荷花村、新湾村省级美丽乡村创建,指导香樟鸣苑申报三星级乡村旅游点。引进湖南省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意向投资5亿元,开发洞庭乡愁三眼塘旅游项目。三是旅游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相继建设完成五湖联通工程、石矶湖湿地公园、洞庭公园北侧改造工程、浩江湖赛艇基地,以及南洞庭大道、胭脂湖乡村旅游公路、长春垸西线大堤升级等通景公路和旅游干线工程;结合交通项目建设,打造旅游生态交通廊道,建成通车益沅一级公路、乐漉线、G234赤山段(茅草街大桥)、茶草线、益南高速。设立南洞庭湖湿地、赤山岛旅游交通指示牌和阁老墓园旅游标识牌,新建商圣小镇荷花大型生态停车场、长春垸西线旅游观景平台;圆满完成旅游厕所六年行动计划,新建改建旅游厕所35座。四是旅游品牌营销成效显著,组织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创新开展洞庭湖生态文化旅游暨水上运动节、洞庭乡愁玫瑰花节、民心三月桃花节、洞庭湖生态美食节等活动,极大提升了我市对外旅游宣传形象。
(三)体育事业全面推进。一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沅江市区范围扩建了笼式篮球场和足球场共5个,150行政村和社区安装全民健身路径器材129套、农民健身工程器材83套,覆盖率达93%。体育场地面积达121.007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3平方米。室外体育场地652个,室内场地38个。二是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相继了举办了沅江市第六届、第七届大众运动会,气排球俱乐部联赛、女子趣味运动会、公益跑、门球、男子篮球俱乐部联赛二十余个项目吸引了全市近70个部门单位近4000名职工及群众参加,影响和带动近4万余名群众参与互动,形成了我市全民健身热潮。其男子篮球俱乐部联赛尤其影响深远,其每届联赛连续举办近40场次,吸引吸引市民球迷近五万人次观赛。
(四)融媒体事业深入推进。新闻宣传方面,“十三五”期间不断提升节目品质,创编了“法治在线”、“魅力沅江”、“沅江气象站”、“好韵味”、“洞庭艺苑”、“姣姣带你看沅江”等栏目,以积极、主动、有力为总的宣传基调,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沅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在上级台发稿量居益阳市前列,其中国家级媒体上稿20多条,省级媒体上稿500多条,益阳级媒体上稿2000多条。事业建设方面,共投入事业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更换和添置数字新闻采编设备20台套,架设光缆900多公里,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6000多户,采、编、播的数字化水平全面提高,实现了新闻采编从模拟到数字、有线电视传输从模拟到数字再到高清的升级。平台建设方面,2020年初我市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县新闻宣传工作已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简单相加”迈向“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融合发展”的全新阶段,开创了沅江市多位一体的新时代新媒体大宣传的崭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旅体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文化馆和图书馆设施陈旧,数字化程度落后;专业体育场馆在我市仍为空白,继而影响我市体育赛事规模和质量受限;文化活动档次和质量有待提高;二是文旅体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养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文旅体产业项目数量少、规模小,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旅游基础设施仍显滞后,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管理模式有待突破,专业旅游人才匮乏;游客综合接待服务中心、旅游码头、旅游标识牌等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加强;旅游产品缺乏引擎性的旅游项目,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等级景区存在着管理主体缺失、经营主体实力不足等问题;文化与旅游业结合不够紧密,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作用不够明显等,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切实加以改善。
二、“十四五”文旅体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特别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我市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以打造“产业强市、生态名市、文化特色市”为发展目标,围绕“文化特色+全域旅游”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发展原则,建设“宜居、宜业、宜读、宜视、宜游”城市,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找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推动我市文旅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打造“文化特色市”总目标,以沅江市历史文化、南洞庭湖湿地生态特色资源为基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以康养旅居和生态教育为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域旅游全面发展,逐步将沅江市打造成集养生度假、亲子活动、湿地保护教育、渔耕民俗、水上体育竞技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湿地旅游度假目的地”。
到2025年,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3平方米,建成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构建“15分钟健身圈”,群众身体素质符合《国民体位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17%;五年预计接待游客总人次达到3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110亿元,旅游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争取成功建设文旅体中心1处、4A景区2家、3A景区和省旅游特色名镇1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2家、四星级旅行社1家、10个以上星级乡村旅游点。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三、“十四五”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
沅江市于公元522年置县(时称药山县),1988年10月改县为市。历史上沅江是洞庭湖区域的战略要地,湖湘文化是整个湘楚文化的重要支柱。沅江市优秀的传统文化生动反映了沅江人民的奋斗史、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人们精神的塑造,理想信念的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现沅江“二次创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挖掘本土文化
洞庭湖文化:水是沅江市历史文化,八百里洞庭传说、洞庭湖演变、洞庭湖博物馆、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
沅江市历史文化:沅江市历史沿革——药山县、安乐县、乔江县、重华县、沅江县改市;沅江赤山“八景”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早在1990年6月,湖南省民政厅就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授权,批复沅江市为“革命老区”(湘鄂西老区)。革命烈士(含革命烈士墓):蠡山陵园“沅江烈士纪念碑”背面所镌刻的“英名录”收录英烈达155名。早期革命烈士蔡杰、徐植兰、刘武、熊珊、皮昆泉的墓葬,已列为我市的文物保护单位。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地、抗日纪念地、党和国家领导人足迹、墨迹等遍布于全市各镇场街道及部分村、社区。
赤山岛文化:赤山岛形成的传说、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古树名木(樟抱腊,九臂樟)、范蠡偕西施隐居赤山岛(蠡山)的神奇传说、杨阁老“归寢月形山”;赤山“八景”故事。
农耕文化:沅江市鱼米之乡、苎麻之乡、芦苇之乡、水稻文化的摇篮、田垸文化一围湖造田、茶盘洲垸文化博物馆、抗洪救灾纪实等。
渔耕文化:渔舟唱晚、洞庭渔歌、洞庭渔火节、开湖捕捞祭神节、扳筝捕鱼、湘船文化博览、渔网编制工艺等。
名人典故:名人足迹一屈原、诸葛亮、曾国藩、李白、杜甫、王安石等人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不灭的足迹;伟人毛泽东、蔡和森、帅孟奇、华国锋、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踏足沅江的情怀;名人故事—范蠡偕西施隐居赤山岛的神奇传说;钟相、杨幺起义;杨阁老“归寢月形山”;牛皋拴马树;民国将领周维寅故居;当代国学大师张舜徽的家乡等。地名溯源—庆云山、撂刀口、明朗山、莲花坳、晒袍咀、子母城、石子埂、莫愁湖等;
名古建筑:八角亭、庆云山下边桥、明清民俗街、景星寺、凌云塔、镇江塔、琼湖书院等。
民间文艺:地花鼓采莲船、蚌壳花鼓戏、开湖捕捞祭神节、洞庭渔歌、白沙洲、三眼塘农民诗社、小河咀画家村等。
2.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是当务之急,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奋发赶超之所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沅江市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市文旅广体局为实施主体、镇场街道密切配合,系统、科学、规范地对全市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利用。二是收集整理文史资料。由市文旅广体局组织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红色文化史料、文物,组织专业人员现场调研,形成详细的调查资料,整理汇编成《沅江市英烈谱》《沅江市革命遗址调查图片集》《沅江市革命故事集》《革命老区—沅江》等成果。三是建立保护利用机制。落实市、镇、村三级保护责任,建立保障机制,动员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和现代技术手段,对全市红色文化资源分门别类采取科学、规范的保护措施。通过统一制作“沅江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标识标牌等方式,防止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不可修护性破坏。建设纪念园区、纪念馆,做好展览、陈列、讲解,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红色文化App等宣传工具,再现历史,并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开发更多红色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四是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在杨泗桥社区“中共杨泗桥小组”旧址(原看守所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建设全市相对集中的红色文化纪念园—沅江市革命老区纪念园。同时连接新源路皮昆泉烈士墓,形成红色文化长廊(北)。
(二)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加大湖乡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内涵的旅游品牌。与此同时,发挥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优势,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
1.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构建和完善以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为中心,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阵地,以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点的市、镇、村三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旅游休闲的需要,补齐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促进全市文化体育旅游设施提档升级和综合发展。到2025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3平方米,建成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
(1)打造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沅江市文旅广体中心建设,建成沅江地标性中心,使其成为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综合平台。加快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建设,引入5G等新型网络技术,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便捷实用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加快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全市全乡镇数字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全覆盖。继续加强文化事业单位效能建设,大力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统筹规划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着力构建市、镇场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加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全民建设室外路径和农村(行政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利用赤山岛打造生态康养之都为契机,打造一批体育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2)提升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全面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做强做大做精水上运动节等体育品牌赛事,大力发展传统型体育运动项目和具有消费引领型的新兴体育项目,扩大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市场供给,培养一批体育中介机构和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鼓励体育中介组织、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积极引进举办各级各类比赛。逐步构建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广泛开展经常性、普遍性、趣味性的全民建设活动,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3)提高数字节目的制作播出能力。在“十四五”前期新建一座高标准发射塔,添置一套电视现场直播设备和建设一个标准数字化电视节目摄制机房,并对采编播设备进行更新,实现电视节目摄制数字化、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和网络化应用水平。
2.推动“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十四五”期间,坚持以“四湖”发展格局为脉络,找准融合基点,建设融合项目,建立融合机制,推动“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
(1)找准融合基点,彰显文化特色。大力挖掘和发展地方特色工艺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特色文化产业,重点建设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健全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促进特色文化上规模、上档次,推动“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化为内核,以馆藏文物、景观景点、陵园墓志等为基点,彰显文化旅游特色看点。结合重大节日、文体比赛、招商活动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沅江洞庭水城”水上运动节、“沅江大头鱼”农民丰收节、“沅江洞庭四珍”采收节等。发动专业人才,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湖乡特色的文艺作品。编排多元化、立体交织的极具洞庭湖特色的音乐文化史诗—《洞庭组歌》,全面反映洞庭湖人的精神与特质、苦难与辉煌、思考与期盼。以文艺作品赋能旅游产业,凸显沅江文化特色。
(2)建设融合项目,打造特色品牌。以“四湖”为格局,融合打造沅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以“五宜湖城”为平台,融合沅江历史、红色资源、农耕、渔耕文化等特色文化,重点建设文体中心、水上运动中心、沅江市革命老区纪念园、“五湖水城”景观、琼湖湿地公园等项目,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体育文化等特色综合旅游集散中心。
以“生态湖洲”为平台,融合洞庭湖文化、农耕、渔耕文化、名人典故等,重点建设洞庭湖博物馆、大湖堤岸景观、南洞庭湖“四小岛”(莲花岛、管竹山、澎湖潭、明朗山渔岛)湿地观光、特色民宿、渔樵生活体验等旅游产品、漉湖片区下塞湖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基地等项目,打造洞庭湖水生态湿地旅游品牌。
以“文旅湖岛”为平台,融合赤山岛“八景”特色文化、赤山岛旧石器遗址文化、特色民间文艺、名人典故、森林公园、古树名木等,重点建设赤山岛环湖公路、赤山岛“八景”及湖岛景观等项目,打造湖岛特色景观旅游品牌。
以“鱼米湖乡”为平台,融合农耕、渔耕文化、民间文化、特色农业文化,名人典故等,重点建设田园综合体—黄茅洲民心村产业综合体、美丽乡村—保民垸村、乡村旅游—洞庭乡愁三眼塘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湖乡体验特色旅游品牌。
(3)建立融合机制,促进文化繁荣。围绕推动“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运营和管理机制,推动沅江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政府主要在规划、用地、资金、环境、运营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并组织实施。各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结合自身职能,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大力吸引专业人才策划、包装项目;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管理项目。
(三)推动全域旅游全面发展
1.加快建设全域旅游发展体系。通过“三线一中心”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外部旅游导视系统和旅游集散网络,依托“文旅体中心”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和智慧旅游数据中心,继续推进我市旅游厕所、停车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洞庭乡愁三眼塘、新湾商圣小镇和民心综合产业园的游客中心和内部旅游导视系统建设。
2.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围绕“一大岛、四小岛、一公园”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三线一中心”交通连线,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集聚特色发展,全力打造“国际湿地旅游度假目的地”。
3.推进等级景区创建。推动“旅游+”(特色文化、体育、农业、工业、商贸、名镇、名村、名垸、名人、交通、生态环境等)融合发展,大力提升旅游“名气”与“看点”。“十四五”期间,力争把洞庭乡愁三眼塘打造成为国家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和4A级旅游景区,升级城区五湖生态水城为4A级旅游景区,完成新湾镇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和3A级旅游景区创建,打造民心田园综合体、小河咀画家村四星级乡村旅游点。指导旅行社、宾馆开展提质升星工作,创建一个四星级旅行社。
专栏:全域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
“一大岛”,即赤山国际旅游岛。赤山岛,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湖岛,现已初步开发新湾商圣小镇、阁老墓园等景点。计划依托当地资源,以生态康养为主要发展方向,打造生态康养之都。 “四小岛”,指处于洞庭湖腹地的莲花岛、管竹山、澎湖潭、明朗山等渔岛。利用长江流域禁渔禁捕契机,修建渔民新村,将渔民集中安置、转产转业,实现渔民“退房、退地、退人、退岛”。在渔岛上发展湿地观光、特色民宿、渔樵生活体验等旅游产品。 “一公园”,在南洞庭湖湿地漉湖片区下塞湖区域,修建摄影观鸟台、旅游栈道等设施,建设湖洲湿地公园,以下塞湖案为背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基地。 “三线一中心”的旅游线路:指陆路交通线、堤岸景观线和水上游览线,“一中心”是指沅江城区旅游集散中心。 |
陆路交通线:以G234沅江段、乐漉线、茶草线等交通干线为轴,以全域旅游的思维,串联沿线旅游资源、打造生态廊道、丰富道路沿线景观、发展旅游业态、凸显本地生态文化,使这些道路成为带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交通轴线、串联我市重要景区的连接线、自带文化旅游审美功能的景观线,形成“点、线、面、片”联动发展的格局。 堤岸景观线。对主要旅游资源富集地和重点防洪地段的堤岸进行提质改造,做好美化绿化,使其具备景观功能,形成堤岸绿道系统。计划建设环赤山岛堤岸绿道、保民垸堤岸绿道、环城区堤岸绿道、两湖运动小镇堤岸绿道及环渔村绿道。 水上游览线。开辟沅江至明朗山(资江口)、沅江至下塞湖(可延长至城陵矶)、环赤山岛三条外湖水上交通游线。串联“一大岛、四小岛、一公园”等重点打造的湿地景点。结合“两湖运动特色小镇”和五湖水城景区,升级“五湖连通”为“七湖连通”,将浩江湖、胭脂湖和黄家湖通过人工运河连通,打造内湖水上交通游线和廊道。同时在“水上运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在浩江湖区域规划建设内外湖连通涵闸,实现内外湖水体俩通,实现内外湖水上交通游线的无缝对接。 游客集散中心。以城区五湖水城景区和两湖运动特色小镇为中心,建成旅游综合接待服务中心和休闲度假景区,其服务功能辐射全沅江市,承担整个沅江旅游咨询、游客集散、旅游购物、后勤保障等功能。近期重点以运动和康养为发展主题,打造两湖运动特色小镇,建设特色渔民新村,辅以船艇制造、运动装备(含运动服装)生产等产业。 |
四、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主导服务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旅体产业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落实《规划》措施,建立工作责任制。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改革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机关。逐渐增强文旅行业主管部门对市场与资源的监管力度,形成权限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监管体制。
(二)落实产业发展政策,加大产业资金投入。落实国家文旅体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文化、旅游、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用好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充分发挥各类项目资金的引导性和带动性,吸引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参与文旅体产业发展,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形成以政府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文旅产业投入机制。
(三)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旅游专业人才和创意产业人才。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邀请专业人员培训文化、艺术、设计、旅游、规划相关专业课程,增设文旅赋能专业课,鼓励在职人员自学成才,造就一批懂旅游、会融合、善运作的优秀文旅人才。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推资金项目落地。把招商工作列入重点工作,根据沅江市文旅资源实际情况和发展具体要求指定科学可行的招商政策,力争与项目匹配的优质投资商与运营商,保障地方企业和本地居民的相关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