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11-18 15:14 信息来源:沅江市人民政府 作者:市卫健局 浏览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湖南省委省政府和益阳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沅江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国办发〔20225号)、《湖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湘中医药函〔202192号)、《益阳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益政办发〔20217号)和《益阳市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益政发〔20171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工作基础

1.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成效瞩目。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关口前移、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全市重点人群均采取中医药汤剂早期介入预防,成效明显。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全面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共发放中医药预防汤剂4万余剂。

2.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期间制定并印发《沅江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市卫健局内设中医药管理股,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

3.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中医医院完成整体搬迁,2018年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20年启动中医院门急诊大楼建设工程。积极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全市现有9个镇中心卫生院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了标准化的中医馆,大部分中医馆运行良好,建成率86%20208月,沅江市妇幼保健院中医馆正式启动运行。增设备案制中医诊所6家,中医综合诊所3家。

4.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体质辨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公共卫生管理,全市0-3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覆盖率分别达到75%65%以上,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医药专科优势不断增强,新增市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

5.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才队伍有序增容,素质逐年提高。组织开展了湖南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培养学术经验继承人3名。“十三五”期间共完成2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类别医学生的招录工作。

6.中医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我市中医药资源优越,有沅江枳壳、吴茱萸等中药材区域品牌,是有名的“枳壳之乡”。沅江枳壳中药材正积极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7.中医药文化传播不断提速。我市成功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等中医药健康文化大型主题活动共6次,组织大型中医药知识培训4次,各相关单位共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和义诊活动百余次,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群众受益明显。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类别

具体指标

2015

实际值

2020

完成值

中医医疗资源

中医类医院(所)

1

2

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120

336

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0.21

0.56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16

0.29

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人)

95

174

卫生机构中药师(士)(人)

28

47

中医医疗服务

中医总诊疗人次数(万人次)

--

10.76

中医医院诊疗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比重(%

--

9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万人)

--

0.35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

--

1.2

(二)“十四五”发展机遇

中医药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医药价值和独特作用日益显现,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调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省、市把人人享有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加以解决,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工作高度关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的经验为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群众对中医药需求的不断增长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市的中医药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事业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三)主要挑战

1.中医药管理体系和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未落地落实。

2.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占比偏低,中医药作用发挥不充分,专科专病影响不大。中医药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机制有待完善,中医药机构应急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滞后等。

3.中医药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统筹,政策支持乏力。中药材种植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品牌知名度不高,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中药材种植规模不够大,竞争能力不够强,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4.中医药人才匮乏。人才总量不足,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断层严重,基层人员、高层次人才尤为紧缺。没有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三高四新”战略要求和益阳市委、市政府有关中医药工作的统一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为动力,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多元价值作用,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沅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民共享发展。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加强中医药质量监管,保障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坚持中西并重发展。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卫生健康方针,把中西医放在同等位置,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推动二者优势互补、统筹发展、协同创新。

坚持传承创新发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加强沅江名医、名家、名科的学术传承和名术、名方、名药的挖掘应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推动创新平台、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中医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探索中医药产业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坚持改革持续发展。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完善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以传承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健康沅江”建设为总目标,着力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以益阳市建设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为契机,我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到“十四五”期末,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95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中医药健康质量和效能显著提升,中医药健康发展的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中医药公共卫生的应急能力大力提升,中医总诊疗人次占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比例达到17.40%以上;中医和中药、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总规模年均增速达10%以上;0-3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85%75%;加强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力度,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8.78%,实现中医药强市的稳步发展目标。

专栏2 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类别

主要指标

2020

2025

属性

1

卫生健康资源

中医类医疗机构数(个)

11

15

预期性

2

中医类医院数(个)

2

2

预期性

3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0.56

0.95

预期性

4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29

0.62

预期性

5

卫生健康资源

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人)

0.28

0.6

预期性

6

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50

60

约束性

7

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

100

预期性

8

卫生健康服务

设置康复(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9

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比例(%

--

100

预期性

10

卫生健康服务

设置老年病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比例(%

--

100

预期性

11

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12

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的二级及以上妇幼保健院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13

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张)

20

50

预期性

14

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

86

100

预期性

15

中医总诊疗人次占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比例(%

9

17.4

预期性

16

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例(%

9

20

预期性

17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75

85

预期性

18

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65

75

预期性

19

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健康服务总规模年均增速(%

--

10

预期性

20

健康

文化

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

--

28.78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加强中医药应急与救治能力建设。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发挥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建立健全“平战结合、中西医并重”防控机制,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培养4名以上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制定诊疗方案、组织专家团队和医疗救治、指导社区防控等,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

2.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质量。优化市中医医院医疗服务,以骨伤、针灸、推拿、康复等特色专科为重点,争创1-2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市级重点专科;强化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市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推广一批治未病干预方案;开展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0-3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中医健康评估、干预调理、健康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推进市中医医院设置发热门诊。

3.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内涵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建制镇(中心)卫生院实现“中医馆设置”全覆盖;推进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县管乡用”管理机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培训和指导,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中心)卫生院能够开展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比不低于35%

4.推进中西医协同服务行动。强化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专科医院中医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加强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和中西医协同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推广“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鼓励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发挥中西医结合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创新妇幼中医药服务模式,为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优质服务。

5.提升中医医疗信息化水平。深化中医药信息化技术应用,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构建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专栏3 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争创1-2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市级重点专科。

2.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中心)卫生院能够开展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比不低于35%

3.中医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培养4名以上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防治骨干人才。

(二)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1.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市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中医医院硬件设施,加强名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成为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血吸虫病专科医院均设置标准化中医药科室,鼓励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连锁经营。推进中医馆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制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对已经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提质升级,力争30%的中医馆建设成“旗舰中医馆”,对1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开展“中医阁”建设。有序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名医堂以及中医特色专科医院、中医康复医院。

2.推动中医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强化市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紧密型中医医共体,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市中医医院建立制剂室,自主研发制剂,支持中药自制制剂在医联体等范围内调剂使用。

3.建立健全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制度。持续推动市中医医院探索建立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中医医院章程。常态化推进市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建立完善中医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专栏4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市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中医医院硬件设施,加强名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1个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2.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血吸虫病专科医院均设置标准化中医药科室。

3.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制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中医馆。对已经建成的中医馆提质升级,力争30%的中医馆建设成旗舰中医馆,对1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开展中医阁建设。

(三)注重人才培养,激发人才队伍新动能

1.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培养高水平中医药特色临床领军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加强市、镇、村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培养基层实用型人才。大力构建中药材种植、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和老药工经验技术传承、中医药健康服务等中医药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梯队。鼓励符合条件考生报名参加中医类别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中医类别本土化人才培养,鼓励各医疗机构非中医类别医师参加“西学中”培训。加强中医护理人员配备与开展中医护理骨干培养,提高中医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水平。

2.加强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挂钩。规范民间中医医疗工作,鼓励确有专长的中医人才发挥一技之长,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3.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以品德、能力、实绩为导向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加大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在中医药职称评聘中的比重,对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适当放宽条件。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服务,提倡中医医师开展多点执业。建立中医药人才奖励机制,开展本市名中医评选和省、市名中医推荐。建立人才引进、定向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等体制机制,完善人才薪酬、社保、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措施。

专栏5 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建设

1.每年有计划引进10-15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2.鼓励各医疗机构非中医类别医师参加西学中培训,支持培训50人次。

3.鼓励符合条件考生报名参加中医类别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中医类别本土化人才培养。

(四)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1.强化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建设。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按照益阳要求的“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利用特色中药材资源,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中药材品种种植优势产业带。促进中药材产业的规模经营,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中药材企业和合作社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组织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高中药材种植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药材产销合作组织,鼓励农民优化土地要素配置,降低中药材生产的综合成本,提高中药材种植的旱涝保收能力。积极推进中药材的设施化育苗、标准化栽培、机械化耕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模式与技术,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的综合生产能力。

2.加强中药材品牌建设。培育、保护、推广沅江枳壳、吴茱萸等中药材区域品牌,支持沅江枳壳中药材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环洞庭湖区中药材产业带。支持有条件的镇和村开展自采、自种、自用中药材,鼓励有条件的镇和村开展中药材基地建设,生态化、规范化种植与当地相适应的中药材。积极推广“沅江枳壳”等道地中药材,创建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道地与特色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3.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中药材加工业和制药工业,着力培育和扶持产业龙头,不断提高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拓展药材加工领域,实施龙头带工业、工业促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战略。利用中药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加强对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由中药原料向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日化用品等全产业链延伸。

4.推动中药流通市场专业化。在高度重视种植、加工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和药材、药品营销经纪人,建立健全流通体系,加强产销对接,加快市场升级,不断拓宽销售市场,实施大产业、大市场发展战略。

专栏6 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建设

1.加强中药材品牌建设,打造至少1个道地中药材品牌。

2.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建设1个道地药材示范基地,积极创建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道地与特色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五)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1.提升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中医药文化广场,打造中医药文化地标,加强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展示沅江中医药文化魅力。创新科普形式,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创作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精品。

2.加强中医药精华传承研究。开展中医药专长绝技收集整理工作,搜集整理中医药经典名方、民间验方、秘方和传统疗法,加大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和老药工经验技术传承力度。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和存储。

3.创新中医药医养结合模式。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市中医医院“医养结合”经验,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打造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4.促进中医药与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推进“生态旅游+中医药+康养”等多元化健康产业模式。推出康复理疗、健康养生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中医药特色小镇和特色街区,助力乡村振兴。

专栏7 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建设

1.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建设。市中医医院建设1个中医药文化广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3个以上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

2.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单位建设。争创1家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六)建立全过程的监管体系

1.加强中药药事管理。加强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对中药饮片供应商资质进行评估,执行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配、中药煎煮、处方专项点评等制度,定期对中药饮片质量进行监测,促进合理安全使用中药。

2.加强中药材监管体系建设。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分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强化中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使用全过程溯源管理,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3.加强市场安全监管。加强特色中药资源监控和保护,对中医药系列产品的过期、假劣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完善“三位一体”药品风险防控体系。推进“智慧+信用”监管,全面提升药品监管效能,加强药械化监管队伍建设,多部门协同监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中医药管理责任,形成权责清晰、管理顺畅、运行高效的中医药管理体系。完善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发展中医药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强大合力,促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协调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用好用足各方面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卫健、医保、财政、发改、科工、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要加强与省、益阳市有关部门衔接,努力在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医疗改革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落实省、益阳市有关医疗机构中医药报销、中药饮片炮制使用、中药制剂管理等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药管理政策。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并加大支持力度,探索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中医药发展基金。

(三)营造良好氛围。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建设,支持市中医医院与文旅广体局联合出版中医药科普手册、制作中医药科普视频、开展健康科普讲座等活动,推动中医药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四)强化规划实施。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协同推进。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统筹考虑中医药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需求。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中医药工作的培训、指导和督查,各相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年度任务目标,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促进规划顺利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