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勃发的季节,洞庭湖已是一湖春水。10年禁渔令下,百舟开湖三月捞捕的盛景不再,船进港,网入库,人上岸,昔日的繁忙渔港变得静悄悄的。大部分船只滞留或废弃于河滩之上,等待被处理被破拆的命运。
“一只船累了/在拥挤的波浪中/慢慢下沉。”某一种意象上,顾城的这句诗像极了正逐渐消失在洞庭、湘江水面上的船舶。
古往今来,船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远古的独木舟筏时代一直追溯到现代的柴油机船航运时代,人类使用船舶作为渔猎、水运工具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作为一名70后,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曾几何时,我们的家乡码头林立,小驳船、耒古子船、倒扒子船、碳壳子船、茶陵船、宝庆船……活跃在湖湘水系中的大小木帆船和筏子就有30多种。一年又一年,我们从孩童到中年,短短的时间木船逐渐被机船所替代,如今更是逃不掉被淘汰的局面,而木船作坊的制造产业链也终将断裂。中式木船的制造自古本就是师徒手口相传,多为方言俚语,且极少绘有图录,大部分老师傅现已年入花甲,如果再不采取手段抢救传承,湘式木船文化很可能十年之内就将失传灭绝于我们眼前。
认识到这一点,从本月中旬起,沅江市洞庭湖博物馆的征集考察队伍就专程八字墙、陈家嘴、栗山村一带,抢救性征集船舶文物若干件收藏保存,这些都是极具本土特色的物质文化载体。
打造一个“湘船文化展览馆”是我们当下的梦想,让我们的后人能更加直观地了解湖湘船舶演变和水运的发展史,将30余种从洞庭、湘江水系里消失的木舟、帆船,以实物加模型的方式一一重现,为家乡留下一道曾流动于洞庭、湘江之上“渔舟唱晚”的风景线,以唤醒我们的乡愁记忆。让洞庭乡土民俗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得以彰显;让这些具有湖湘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得以传承,作为文博人,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责编:喻浩 审稿:黄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