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何盛宇)
每一座寺院,承载着每一方水土的文脉。位于洞庭湖腹地的景星寺,古有“七仙洞”,亦称重华洞、娥皇女英洞,为舜文化遗存,可追先人在洞庭之野、奏钧天广乐之盛迹。
史乘记载,景星寺“创于汉,修于唐”(清嘉庆《沅江县志》卷二十九˙艺文志),为洞庭湖区最早的佛寺。唐贞观八年(634),荆州路总管府总管尉迟恭(尉迟敬德)奉敕令重修,从此声名大振,唐诗人李群玉、王融等曾留诗歌咏。
南宋绍兴五年(1135),一代名将岳飞奉旨进军洞庭湖平定杨幺义军,于景星寺右墙题有“还我河山”四字(又传题“福禄寿喜”四字)。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经沅江去往贵州龙场,曾小憩于景星寺,留诗《晚泊沅江》歌咏古迹“七仙洞”。
清嘉庆年间,一代重臣陶澍游历寺院并赋诗;咸丰、同治年间,寺院因战乱而毁损;晚清民国年间,近代高僧、南社诗人海印禅师住持寺院将其修复。
二十世纪以来,景星寺受到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早在1917年7月,毛泽东就与海印禅师有过亲密交往;1921年4月间,景星寺曾热情接待过毛泽东的到访;1949年8月28日,以李哲、侯鸿业为代表的南下党政干部,准备全面和平接管沅江时,到达沅江的第一站,就住宿在景星寺。
景星寺原址后由党政机关使用,至1970年冬,原主体建筑拆除。1996年,经沅江市人民政府批准,景星寺选址在距离原址约300米的钟家咀重建。
景星寺现址在庆云山西北麓、琼湖东北岸,环境幽雅、清净,寺前与湖心路相通,寺后与庆云山路相连,“入则独成净所,出则满目繁华”。
2007年,沅江籍高僧大愿大和尚为回报家乡,重修景星寺及琼湖公园相关公益设施。经十余年建设,目前整个寺院(含琼湖公园)占地面积共150余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巍峨、庄严,为省级宗教活动场所。
而琼湖公园,与景星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海印文化广场、桐林阁等优秀传统文化设施为公园主体,成为洞庭湖一处地标式的水乡景致。
亘古吉祥的洞天庭府,得景星、庆云之嘉名,伴琼湖碧水长流古今。
(执笔:杨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