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风物志 · 食具琐记
洞庭湖的食具,是水土与光阴共同打造的器物志:炊具、茶具、酒具、食品容器和加工器具等不同类型的食具各安其位;石质、竹木、陶瓷等不同材质的食器各尽其用。
石质器物照见凿石开物的匠心。湖区人家最常用的有石磨、碓窝等。石磨,把大米、豆类等磨成粉末或浆状。碓窝,用棒(杵)反复舂捣后用来脱壳、粉碎或混合食材,如舂米、研磨辣椒粉、制作糍粑等。
竹木食器彰显湖区儿女的灵慧。湖区多竹木,人们就地取材,制作出筷、碗、碟、盘、勺、铲、砧板等,而最具地域特色的是蒸饭的木甑和淘米的筲箕。
木甑,可谓是湖乡人家“蒸云煮雾的时光机”,多由香杉木制成,木甑底常用竹篾铺成蒸格。制作木甑讲究“三蒸三晒”,新甑做好后至少要蒸三次糯米饭,初蒸舒展木质,再蒸吃透米浆,三蒸后檐下阴干,方成不漏不裂的传家宝。木甑饭粒粒分明,木香混着米香,连蒸汽都裹挟着清甜的味道。
竹编的筲箕主要用来盛装食物、隔绝水分。剖竹、破篾、刮青、编织,细细的新竹篾条在匠人的掌心上下翻飞、左右穿梭,转眼间就变成一件斜三角形状的精美器物。
陶土器皿封存湖乡岁月的温度。洞庭湖区最有代表性的陶瓷食具,除了腌制食品的各类陶瓷坛子外,当属大大小小的蒸钵了。蒸钵,即土陶碗、土陶钵,厚沿薄底、局部施釉,是过去岁月里湖区老百姓家最主要的餐具,蒸煮饭菜、盛装饭菜都用着蒸钵。
瓷碗温润、蒸钵粗粝、竹筷清凉、石磨光亮……每一种食具都有由来,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散发出洞庭湖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
粗陶盛装岁月,竹筷丈量寒暑,这些带着美食诱惑的各类食具,是洞庭湖人与这片水土最温暖的契约。
撰稿 | 杨光辉 王青 任晓辉
摄制 | 曾子舜
编辑 | 刘敏
一审 | 刘敏 二审 | 项膑之 三审 | 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