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风物志•方言
方言在文化传承、社会交流、文艺创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洞庭湖方言,更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洞庭湖方言隐藏着鲜活的三个“密码”。
密码一:过渡性
洞庭湖区处在北方官话区与南方非官话区的过渡带,北方官话以西南官话为代表,南方非官话则以湘语、赣语为代表。同时,洞庭湖区还可谓是“湘赣方言走廊”。
如:“恰(qià)饭”是湘语、赣语,“搞么子(gǎo mó zǐ / gǎo mǒ zi)”是西南官话的遗痕,但又与川渝地区的“搞啥子”(gǎo shá zi)和湖北地区的“搞么事”(gǎo mó shì)或“搞么家”(gǎo mó jiā)有明显差异。
密码二:多元性
历史上,洞庭湖区多种方言交汇融合,官话尤其是西南官话强势渗透;明清“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方言嵌入,使得洞庭湖区方言保留着鲜明的赣语痕迹。移民,在洞庭湖区甚至还形成更小的“方言岛”“方言飞地”。
在沅江市赤山岛,就由西南官话形成“赤山话”方言岛(画外音:赤山话选段);在四季红镇,就由湘语娄邵片方言形成“安化话(四季红话)”方言飞地。
密码三:语言接触的复杂性
现在的洞庭湖区方言,除湘语、西南官话、赣语三大方言外,还有客家话、乡话等方言,并受到各地语言、方言的接触性影响,纷纭复杂。
以沅江为例:市区、共双茶垸、草尾、黄茅洲、南洞庭等地,一般讲“沅江话”——即湘语长益片的一个分支;阳罗洲、南大膳、漉湖,一般讲“南大话”“湘阴话”——即湘语长益片的另一个分支;四季红镇,讲“四季红话”“安化话”——即湘语娄邵片方言;南嘴镇、新湾镇,讲“赤山话”“汉寿话”——即西南官话与老湘语混合方言。
方言的世界里,是“听得见的乡愁”,见了家乡人,咱就说洞庭湖方言,让洞庭浪花永远翻涌着母语的韵律!
撰稿 | 杨光辉 王青 任晓辉
摄制 | 邓明治 孙心宇
编辑 | 刘敏
一审 | 刘敏 二审 | 孙帆 三审 | 肖琴
微信公众号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