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时间: 2021-07-27 17:36   作者: 【字体:  

 

 

 

 

 

沅协字〔2021〕3号

 

政协沅江市委员会

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2021年6月15日市政协九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协商通过

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是促进集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全面了解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分析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计划,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视察监督”列为2021年的重点课题。

今年3月开始,市政协农业农村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采取查、看、听、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于4月中旬组织农林科技组委员深入草尾、阳罗等地进行了现场视察现将调研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2019年3月,根据中央机构改革要求将原农业、国土、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单位所承担的农田建设项目统一归口于市农业农村局管理并组织实施。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狠抓思想认识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责任分工到位,严把工程建设关,确保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落实落地。

两年以来,全建成高标准农田13.49万亩,共投入各级财政资金21692万元。截至目前,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累计已达72.48万亩,占比为82.7%,圆满完成了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经济效益看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逐步完成,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明显改善,形成了一批田成方、树成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主产区亩均产能提高10-20%,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从社会效益看

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始终让群众主动参与监督,真正实现了“民议、民定、民推、民产”,项目建设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肯定与广泛认可。农民看着项目区农田万米成线、旱涝保收又省心省力,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从生态效益看

通过植树造林,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森林覆盖率明显高于非项目区,有效降低了水土流失,大大减轻了风霜雨雪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土地平整、保护性耕作,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保护了地力,维护了生态,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改善了村庄环境。

二、存在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尽管得到了项目区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与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划落地难。过去一个时期,原由国土、农开、发改、水利、农业部门实施过项目的农田均已“上图入库”,被纳入不能重复开发、改造、建设的范围。而事实上,这些项目区有的只是建了少量几个机埠,有的只是修了一部分衬砌渠或渠道护坡,并未全部覆盖项目区内所有农田,图纸上可进行建设的农田面积大于实际需要改造建设的农田面积,后续项目在规划设计时很难找到成片的没有实施过项目的农田面积,影响了项目落地。

二是投资强度小。从近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看,省农业农村部门基本是按1600元/亩的投资标准下达任务。而事实上,要达到“高标准农田”的标准,需要多项建设内容均达标,1600元/亩的投入远远不够。很多时候,建设单位只能择其重点,部分建设内容无法实施,致使部分“高标准农田”名不符实。

三是基层压力大。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青苗补偿、清基扫障、开沟排水等基础工作产生的费用占到了项目资金总额的1%-2%,这部分资金没有纳入项目预算,要靠地方自筹。但目前我市村级集体经济都较为薄弱,项目的实施增加了基层经济负担,普遍感到难以承受。

四是管护不到位。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原则上应是“谁受益、谁维护”,却因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率高,承包者不直接受益,缺少了维护的主动性;经营者大多受资金和流转期限的制约,不愿投入,致使建成项目管理维护成为一句空话。

三、有关建议

为切实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效率,真正实现“高标准”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

本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期即将结束。建议市政府提前规划下轮建设规划期,摸清底数,对以前实施过项目的农田全面回头看,只要没有达到“高标准农田”的标准,应重新规划在后续项目实施之列。

设计部门要深入实地调查走访,充分征求和听取项目实施地的要求和意见,尽可能完善设计方案,增强建设内容的实用性。

要围绕我市产业布局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园、智慧农业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以高标准农田为载体,开展绿色农田、数字农田、智慧农田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

(二)提高投资强度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增加单位面积资金投入,提高投资强度;二是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调整投资强度,真正使“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块,达标一块,杜绝“撒胡椒面”现象;三是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实际经营者加大投入力度

(三)加强统筹协调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充分考虑冬春季节雨雪冰冻天气相对集中等客观因素,为留有足够的项目施工时间,以确保工程质量,又不误农时,要加强科学谋划,提前做好项目设计、评审、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当年国庆节前后能够正式进场组织实施。要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及时分析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压实工作责任,优化考核评价机制,防止工作推进“两张皮”问题。

(四)健全管护机制

三分建七分管,要将高标准农田管护纳入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重要内容,落实专门的管护人员和经费,并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管护工作的宣传,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项目工程的管护意识,同时发挥镇、村管护高标准农田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建后长效管护工作,确保全市高标准农田“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政协沅江市委员会

2021年7月13日

 

 

 

 

 

 

 

 

 

 

 

 

 

 

 

政协沅江市委员会办公 2021年713日印发

信息来源: 办公室

版权所有:湖南省沅江市政协 电子邮箱:yjzxb@163.com TEL:0737-2721988 FAX:0737-2735682

技术支持:湖南省沅江市信息中心 Copyright©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