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红”浸润红土地结出“发展果”

时间:2022年01月06日 作者:胡娟 [字体: ]

 沅江市新湾镇新湾村位于赤山岛东部,集雨面积3.7万亩,辖54个村民小组,人口7225人,地形特色是丘陵连片,有大面积红土地,原属省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坚持把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支部带动、产业推动、项目促动,探索形成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农旅融合型等多种发展模式,不断丰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手段、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总量、改善村级集体经济结构,切实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经济发展。

一、做好“建”字文章,增强干事激情

 一是建强领导班子。在今年的换届选举中,新湾村通过广泛宣传、深入调研让党员群众公开推荐候选人,择优选取了2名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有经济头脑、善经营的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进一步增强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战斗力和创造力,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建好党员队伍。新湾村党总支严格落实组织生活、谈心谈话等制度,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注重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持续注入发展活力。近3年来,吸纳9名致富能人加入党员队伍。

三是建优党群关系。增强党群互动,结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分批次轮流组织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到市内外先进村实地考察学习,逐步统一党群思想,不断完善发展思路、优化发展规划,使本村的产业发展方向、村民议事方式更切合实际,让党员带得动、群众跟得上,形成“党群一心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做好“活”字文章,增添发展动能

一是激活资源潜力。村“两委”认真分析和研究本村的地理、资源、环境等有利条件,立足于本地充沛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以发包和流转的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带动群众增收。发包小姐湖,既加强了湖泊管理,同时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将内渍湖荒废的1、2、3、4号塘串联成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十里荷塘景区;利用好土地政策优势,鼓励群众流转土地,以“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4000亩,其中村集体占868.5亩,每亩流转收入达520元。

二是用活产业优势。新湾村农业产业以柑桔为主,近年来因品种老化导致效益不高,村“两委”带领党员群众解放思想,赴各地考察调研学习,决定进行品改。以股份合作形式成立蠡山盛旺有限责任公司,争取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村集体投入17万元,建成新湾村柑桔品改基地,改良种植爱媛28号、早熟沙糖桔等优质品种,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科院的专家教授为柑桔品改提供技术保障,实现柑桔纯收入由每亩1000多元左右提高到6000元以上,同时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套种西瓜、花生、芝麻等农作物提高经济收益,目前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余元。

 三是做活农旅融合。新湾村充分利用好自身农业特色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发展时下流行的“乡村游”“亲子游”“近郊游”,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基本建成“两园四区”六大板块(柑桔品改示范园、特色水产生态养殖园、蠡山商业区、十里荷花走廊景区、农耕文化果蔬采摘体验游览区、生态养生民宿区)的旅游发展格局,目前村集体每年增收5万余元(除去柑桔品改园6万元收入)。

 三、做好“效”字文章,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发展带动环境增效。近年来,村“两委”成员带头争资金、争项目,同时利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共新建抗旱机埠7座、双孔高杨程外排机埠1座,硬化公路15.2公里, 黑化公路8.2公里,亮化公路2.5公里,道路两侧全线绿化,所有渠道实现混凝土护坡,民居提质改造228户,网络、自来水管网覆盖全村,改厕率达92%,村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7年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被定为沅江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是产业带动群众增效。2021年,柑桔品改基地共吸纳带动周边群众务工约110余人,其中已脱贫户27人,发放劳务工资约28.92万元/年,人均增收约1.24万元/年;农旅发展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0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2200万元,全村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的人口达730多人,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问题,村民人均每年从旅游业中获得2万余元收入。

三是党建带动社会增效。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村“两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带动群众积极参与。今年以来,村党总支扎实开展“五个到户”,全村108名党员联系2268户农户,党群干群距离进一步拉近;通过推动移风易俗,有力转变群众思想,近3年来,红白喜事简办152起,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按月开展最美农户评比,民风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