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法》中关于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与义务
2019年12 月 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该法于 2020 年 7 月 1 日实施。
这部法律都规定了哪些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又规定了哪些社区矫正对象必须遵守的规定呢?
一、权利
(一)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和歧视
第四条第二款 社区矫正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社区矫正对象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侵犯,
在就业、就学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二)申请社会救助、保险,获得法律援助
第四十三条 社区矫正对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社会救助、参加社会保险、获得法律援助,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必要的协助。
(三)可以减刑
第三十三条 社区矫正对象符合刑法规定的减刑条件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社区矫正执行地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并将减刑建议书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社区矫正机构的减刑建议书后三十日内作出裁定,并将裁定书送达社区矫正机构,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二、义务
(一)总述
第四条第一款 社区矫正对象应当依法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监督管理。
(二)及时报到
第二十一条 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应当自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到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
(三)遵守规定
第二十三条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履行判决、裁定、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等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遵守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关于报告、会客、外出、迁居、保外就医等监督管理规定,服从社区矫正机构的管理。
(四)接受核实情况
第二十六条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了解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情况和行为表现。社区矫正机构可以通过通信联络、信息化核查、实地查访等方式核实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社区矫正机构开展实地查访等工作时,应当保护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信息和个人隐私。
(五)外出和变更执行地应当经过批准
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对象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社区矫正机构对于有正当理由的,应当批准;对于因正常工作和生活需要经常性跨市、县活动的,可以根据情况,简化批准程序和方式。
因社区矫正对象迁居等原因需要变更执行地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变更决定。社区矫正机构作出变更决定后,应当通知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和变更后的社区矫正机构,并将有关法律文书抄送变更后的社区矫正机构。变更后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法律文书转送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六)接受电子定位
第二十九条 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县级司法行
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使用电子定位装置,加强监督管理:
(1)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的;
(2)无正当理由,未经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
(3)拒不按照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被给予警告的;
(4)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被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5)拟提请撤销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
前款规定的使用电子定位装置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不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及时解除;对于期限届满后,经评估仍有必要继续使用的,经过批准,期限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社区矫正机构对通过电子定位装置获得的信息应当严格保密,有关信息只能用于社区矫正工作,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七)接受教育
第三十六条 社区矫正机构根据需要,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法治、道德等教育,增强其法治观念,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悔罪意识。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应当根据其个体特征、日常表现等实际
情况,充分考虑其工作和生活情况,因人施教。
(八)接受就业培训
第三十七条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对就业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帮助社区矫正对象中的在校学生完成学业。
(九)参加公益活动
第四十二条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特
长,组织其参加公益活动,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接受奖惩
(一)奖惩
第二十八条 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表现,依照有关规定对其实施考核奖惩。社区矫正对象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管理、接受教育表现突出的,应当给予表扬。社区矫正对象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监督管理规定的,应当视情节依法给予训诫、警告、提请公安机关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或者依法提请撤销缓刑、撤销假释、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收监执行。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结果,可以作为认定其是否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是否严重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依据。
(二)不能违反监管规定和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有殴打、辱骂、骚扰、报复等行为
第五十九条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处罚;具有撤销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情形的,应当依法作出处理。
第六十条 社区矫正对象殴打、威胁、侮辱、骚扰、报复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及其近亲属,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三)不能违反禁止令
第三十一条 社区矫正机构发现社区矫正对象正在实施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或者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等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制止;制止无效的,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到场处置。
(四)被收监前可能被逮捕
第四十七条 被提请撤销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逃跑
或者可能发生社会危险的,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在提出撤销缓刑、假
释建议的同时,提请人民法院决定对其予以逮捕。
人民法院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是否逮捕的决定。决定逮捕
的,由公安机关执行。逮捕后的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五)违反监管规定可能被收监
第四十六条 社区矫正对象具有刑法规定的撤销缓刑、假释情
形的,应当由人民法院撤销缓刑、假释。
对于在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
有判决的,应当由审理该案件的人民法院撤销缓刑、假释,并书面
通知原审人民法院和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
对于有第二款规定以外的其他需要撤销缓刑、假释情形的,社
区矫正机构应当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执行地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并将建议书抄送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机构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时,应当说明理由,并提供有关证据材料。
第四十九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具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应当予以收监情形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执行地或者原社区矫正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并将建议书抄送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应当在收到建议书后三十日内作出决定,将决定书送达社区矫正机构和公安机关,并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决定收监执行的,由公安机关立即将社区矫正对象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收监执行。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决定收监执行的,监狱应当立即将社区矫正对象收监执行。
(六)被收监时,逃跑了,公安机关会依法追捕
第五十条 被裁定撤销缓刑、假释和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逃跑的,由公安机关追捕,社区矫正机构、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协助。
四、其他
(一)居住地的确定
第十七条 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当确定社区矫正执行地。
社区矫正执行地为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社区矫正对象在多
个地方居住的,可以确定经常居住地为执行地。
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无法确定或者不适宜执行社区矫正的,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应当根据有利于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矫正、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原则,确定执行地。
本法所称社区矫正决定机关,是指依法判处管制、宣告缓刑、
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人民法院和依法批准暂予监外执行
的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
(二)减少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必要影响
第三十四条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保障社区矫正对象的合
法权益。社区矫正的措施和方法应当避免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正常工
作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限制或者变相限
制社区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
社区矫正对象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向人民检察院
或者有关机关申诉、控告和检举。受理机关应当及时办理,并将办
理结果告知申诉人、控告人和检举人。